中国画廊业踟躇前行 2012-05-03 10:21: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素娜  点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画廊业在经历了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后,目前数量已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整体实力仍然很弱,形成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画廊屈指可数。随着拍卖行业的持续火爆,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严重的一、二级倒挂现象......

政策环境:措施亟待落实

 

为扶持和规范一级市场的建设,文化部去年底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称,画廊行业是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的基础,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培育画廊行业,充分发挥画廊作为艺术品市场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鼓励画廊建立以经纪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拓展艺术品授权、艺术品有限复制等新兴业务领域,鼓励艺术博览会建立以画廊为参展主体的营销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画廊进行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积极推动改善画廊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还明确指出,要深化艺术品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推动艺术品行业协会建设。

 

“但是,《通知》颁布半年多来,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任何政策上的优惠和经营环境上的改善。”玉兰堂负责人伍劲说,由于缺乏实际操作性,国家的很多政策往往不能很好落实。

 

“政府对文化产业、艺术品市场的热情和投入很大,包括对艺术机构、博览会的赞助,进口关税的降低等,但行动却不够具体,与画廊等底层机构缺少有效沟通机制,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头大腿细’。政府的工作应该更细致、更有效,一下子建设几个产业园,却没有把钱用到刀刃上。”林松说,现阶段画廊自身实力弱小,资源整合能力不够,运营经验缺乏,国家虽有政策支持却不能真正落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经营者的理想和积极性。

 

林松认为,在现阶段,画廊协会的成立非常必要。“画廊是市场前沿的活跃分子,如果它能将自己的得失经验快速、及时地通过画廊协会反映给政府,就能与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那制度、政策就能到达最前沿。”林松表示,政府应通过画廊协会加强对画廊的管理和支持,通过画廊协会来上传下达好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行业发展。“政府要将资金和政策惠及到画廊具体的经营和管理上,把专业人才集中起来,把能量集中起来,变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健康的、在成长中的中国画廊业。同时,画廊必须要协同作战,而不能在市场上搞一锤子买卖。”

 

可喜的是,各级政府已看到艺术品市场的症结与难题,藏家和艺术机构常常跑到香港或境外交易的方式也引起了业界的重视。北京市相关部门已多次召集画廊代表和业界人士进行座谈,商讨对策,但由于牵扯到税务、海关等多方面问题,非短时间能轻易解决。

 

走出去:寻找更大舞台

 

画廊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画廊如何立足本土、走向世界?从当前来看,国内画廊的资本实力还不够强大,还没有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大画廊,他们在资金及专业运作能力的压力下,不敢做长期规划,这也是中国市场的短板。同时,中国画廊业的学术研究能力不高,展览展示把关不严,一级市场的引导功能被削弱。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画廊仍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朋友”虽逐渐成为西方艺博会和拍卖会上的宠儿,但在重要的国际性艺术博览会上,仍然很难看到大批中国画廊的踪影。

 

“中国的画廊和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其实比较边缘。因为中国经济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才有国外画廊和观众逐渐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会随着市场行情而起起落落。”林松说,“中国的画廊很难打入西方的主流市场,因为西方的画廊、艺博会、基金会、博物馆是一个链条,相辅相成,他们有着明确的选择标准,并不是谁有钱就让谁进来。中国的画廊能够被选上的基本都是符合外国选择标准的,因为对于他们,我们才是外国机构,发言权比较弱。因此,我们要从理念与经营策略上、从经营管理模式与规则上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虽然中国画廊业人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政府和行业组织尽快制定符合中国画廊业发展的规划,强化画廊市场的培育和引导工作,从战略上加强对画廊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市场的规范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把中介体系作为中国画廊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搞好行业规划,重视行业管理,培育规范和权威的艺术品市场主体,中国画廊业就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接发展的机遇。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