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切片:洪浩新作 2012-05-09 14:47:2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 泱 点击:
洪浩这种切片而线性展示的方法令我不油地想起我曾经工作过的另一条大道,纽约的公园大道(Park Avenue)。它因为贯穿曼哈顿岛上富庶的中城和高尚的上城而颇有威望。

在与《清明上河图》交互中,洪浩实验了三种方法:

 

一是现成地取来上好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印刷品,仔细研度读作品中细腻刻画的空间关系和人物关系。而后,将那些从现实环境中捕捉下来的快照人物或如今充斥在时尚杂志(包括色情杂志)中图像,沿边缘裁剪下来,扯出一层薄薄的单片,伏帖地拼贴在画幅中,形成新的对话语境。在因经年而呈暗褐色的绢地上,闪忽地出现来来往往的亮丽的身影。或成群地行进,或乡村青年的四顾,或海外游客的驻足。原本以墨色为主、辅以淡彩所勾勒的船舶,也继而穿插了一系列穿城而过的机动车和脚踏车。

 

第二种方法,将《清明上河图》原本按场景截成片段,与当下北京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观相互映照着制成册页。原本城池内人们争相通过的桥梁如今成为宽敞的过街天桥;而在郊外不远处的旷野,如今即便是驱车到了目及长城的地方,也时时伴随着人力的痕迹,如那种“愚公移山”式的过山隧道,还有那些无休无止的建筑工地。这种古景新影的并置,不禁让我们回视我们所生活的已经是怎样一个“自然”了。

 

或者在日常关照中,我们也许并不真的需要种种古今对比,或对古代生活的向往。空气中充斥着物质和欲望,以及攫取后的暂时的富足与新一轮的欲望。所以,在第三种实验中,洪浩直接以长卷的方式,将沿着古今两条“龙脉”的景观依照既定的序列抛掷在卷轴中。这俨然就是为城市所作的切片,信息、动力、焦虑都一一印射其中。心手相应,感染在这冷调的旁观和审视中。

 

翻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记载,也根据近代学人的考证,所谓“清明”可作三意解:一为中国古历法中的气节“清明”;其二提到在北宋京都汴梁城中有一“清明坊”;不过这一解释所引出的第三个也许更为雄辩地解释便是指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手卷的格制,将所谓“雅赏”或“清玩”的品评之气带入对当代的都市图景“另眼相看”中。相隔八百年的京城江山,咀嚼“繁荣”二字来,意味深长。人文景观的延展也是自然“非自然化”的过程。

 

这种进行切片的方法,洪浩更加延展到了半个地球之遥。在《AC518》中,洪浩将从欧美各国返程飞机上所拍摄的图景甄选后并置形成长卷。在一个“波音的士”的时代,即便是套用另一位北宋山水画家赵伯驹的古制《千里江山图》,其实地距离也远远超越了古人想象力空间的极限。时间在衡器的单位中转移,而眼前的空间也迅速变换着,时或体验着穿越北极圈边缘的长昼或长夜。

 

在九十年代早期的一系列版画作品,洪浩将既定国家的版图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排布的行为,其冲击力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尤为突出。由城市文明,尤其是大都市文明所代表的文化交融以及在文化冲击中的施力方和受力方,都在他其它的独幅作品中加以探讨。在《游京指南》中,洪浩身着中式对襟开衫,扮成导游,带着外国游客观光北京的旅游点—天安门和长城。在他的“旅游≡文化交流”的逻辑下,揭示了展示者的选择和接受者由此所得出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系列中,曾恰逢一批来自北美和西欧(也就是更为确切的与“中”相对应的“西”的概念)的艺术大展策划人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来京考察。自然为了给所见的新艺术景观提供判断所需的历史文化背景,照例地,将他们带到了故宫和长城。洪浩曾试图再度扮演导游一角,从而将这一主题自然地引入艺术政治的范畴中。不过,这些熟知艺术批判力的策展人们,敏感地回避了作为角色对艺术家作品的参与与进入。

 

洪浩这种切片而线性展示的方法令我不油地想起我曾经工作过的另一条大道,纽约的公园大道(Park Avenue)。它因为贯穿曼哈顿岛上富庶的中城和高尚的上城而颇有威望。然而,似乎不大有人注意,如果一直继续上行,不久,眼前的繁华景象便荡然无存。街角开始变得狭窄灰暗,衣衫并不光艳的孩童从狭小的便利店中冲出,在褪了色的遮凉棚下追逐。当然,这常常被称作“第一世界中的第三世界”。这种仿佛戏剧化的变化中所折射出的关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焦虑,想来北京也难于免除。细细探究,其中又是另一番深意。

 


【编辑:王厚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