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系列”记忆性的创作——采访陈家刚 2012-05-23 11:49:3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寅、家刚 点击:
其实我在三线里面遇到的事情非常非常多。黑白可能就是要拍一些比较大的场景。彩色可能拍一些比较恍惚的东西。黑白表现更悲壮的一些东西。

王寅:其实这里面的模特也是我想问的,我有两个东西不是太明白,一个是她们的穿着,她们的穿着并不是十分现代,比如有的时候类似那种对襟的旗袍,另外一个就是那些女孩子的外形也是你所考虑的吗,特别找一个摩登一点的、物质感强一点的、欲望强一点的还是一点都没有考虑?

 

陈家刚:我是想用这女孩来形成一种错乱,时空错乱,或者说角色定位错乱,我是想让她错乱一下,因为实际上六、七十年代的服装我也很明白,其实我完全可以做那种服装,现在的服装我也很明白,也很简单。我做了一个怀旧的服装,相当于民国时候的服装,实际上这个就是我考虑的一种技艺的方法,让人去想这个问题,他不明白,不明白才会去想。如果你去给她穿民国或者三线时期的服装,一看就明白了,人也不会去想这个作者在这里面要去讲什么话。

 

王寅:这里面有一张上面有一个中年妇女吧,那个是模特吗?

 

陈家刚:那个不是。我拍摄的过程有点像拍电影,当然这种方法是另外一种拍电影的方法。比如我拍了十个人,或者二十个人,可能有一两个是演员,其他的都需要,都是要去三线的现场调动,因为这个调动他们和她之间就有一种冲突,一种对比,或者有一种东西在里面,我就是要把这个过程给拍下来。

 

王寅:模特在现场完全是按照你的指令去摆布,不是让她们即兴发挥。

 

陈家刚:实际上每一个模特在用之前,都是要花很长的时间跟她沟通,相当于拍电影说戏一样,因为她们对三线完全没有了解,她们生活的年代三线老早就结束了,那个时候她们还没出生,然后你要说戏,她们反正都是学表演的,你要表达的这种情绪跟她们充分沟通,到了具体的场景以后,我跟她们讲我希望怎么样,但是不具体,剩下的她们去发挥。我前后大概用了4、5个模特吧,她们每一个人发挥的层面不一样,我觉得这种差别本身也是这个片子一个效应。

 

王寅:这个片子的色彩很有意思,我不知道你怎样去处理的?

 

陈家刚:第一个,因为你要去表达很忧郁的、迷幻的色彩。实际上我这个色彩黑白不象黑白,彩色不象彩色,都不像,我们可能会用些手段。第一,我用的镜头全都是一百年前的老镜头,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我们讲的HO镀膜技术。

 

王寅:这个是试验过,比较过的?

 

陈家刚:对,比较过的,就像一个艺术家要创作很多画法,他要比较一样的。我就拿现在那种有新技术的镜头和老的那种镜头比较。老的那种镜头出来的颜色就不像新镜头那样锐,也不像它那么鲜艳。为什么要镀那个膜呢?它是要校正色散,而老镜头是用很多个纯粹的镜片来校正的,而现在可能一个镜片镀一层膜就能解决,所以这个也是我要的一个颜色。当然整个调子最终还是要控制一些。最后出片的时候,冲印的时候可能还要控制,因为很多都是手工暗房做的。这两次控制,再加上因为我所以的画面都有很多比较飘忽的不管是人也好,什么东西也好,它就一种迷幻的东西。

 

王寅:比如我刚才举例的那张照片,正中间的那个,那是一种什么东西?是一个大锅炉吗?沸腾的是什么东西?

 

陈家刚:那是一个洗矿池。

 

王寅:这个还在工作?上面有很多烟雾。

 

陈家刚:对,因为矿石很烫的,它要把烫矿弄到水里冷却,弄干净,再弄到炉子里面去冶炼。因为矿弄出来不纯粹,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在里面,必须要洗。

 

王寅:整个画面的颜色是比较偏冷,比较阴郁的,然后那个女性的色彩是比较鲜亮的。这个是怎么处理的?

 

陈家刚:那个是早上拍的,头天看好。早上的时候色温很低,又有阳光,而且那个阳光是偏暖色,黄红色的光。那个模特站位是叫她站到光点上,水上有些光线也是暖色的,没有照到地方是很冷,因为光线是透过机器和树丛照过来的,一口一口的,就像聚光灯一样,就是让模特去站那个点,找到那个点。

 

王寅:就是前一天已经想好了?

 

陈家刚:想好了。但是具体要站哪一个点,要等光线出来之后。因为我拍的都是自然光,所以光线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像那边那个黑白的灯光球场,如果是大白天的话,灯光照出来有阴影,你肯定要到黄昏的时候去拍。

 

王寅:叶帅写你文章提到你很喜欢黄昏的时候,有一种苍凉感。

 

陈家刚:一个是苍凉感,还有一个,包括我对现在电影的用光用色我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我是喜欢拍处在阴影底下的人,而不是处在阳光下的人,而且从摄影学的角度,早上和黄昏色彩的反差特别低,而且又特别饱和,那个时候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很润的东西,跟中午大白天那种对比反差很强的感觉不一样。有可能跟我做人处事都比较软一点有关系。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