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负责招生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许多考生千里迢迢赶来,父母花了很多钱陪着,结果考生没有任何准备。比如,形体考试没有准备,连最基本的广播体操都不会做。一些考生进过培训班,但由于培训班水平不高,反而表现虚假。“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父亲。”“我的父亲是男的。”这是中国传媒大学艺考招生现场,考官与考生的一段对话,如此苍白的表现怎能获取优异成绩?
记者在多所学校看到,还有许多参加表演专业考试的女生浓妆艳抹,将精力主要用在外表打扮上。甚至有考生表示,表演专业考试就是看长相,只要漂亮、帅气就能考上。这令很多艺术类高校的老师啼笑皆非。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徐老师介绍,其实招生考试重在发现考生的潜质。演员不能只是漂亮,要有个性与特点。演员长相雷同、没个性,将是表演艺术的灾难,对于考生自己来说,未来的发展也十分受限。
以表演专业为例,考试包括对学生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多方面的考查。对于同样的内容,要看考生怎么理解、如何表现。考生需要借助自己的语言、歌唱、形体和表演来展现理解力、想象力、艺术感、音乐感和节奏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走艺术道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跃红还指出,艺术类职业的工作方式多是个体化的、工作室化的、家族传承式的,没有一定背景想闯进去是很难的。对于家长来说,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搞艺术,孩子是否有兴趣,值不值得家长花大价钱去培养。
许多专家建议,学校不能为了提高升学率,就鼓励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走“艺考捷径”。家长也不要“病急乱投医”,不管孩子对艺术是否有兴趣、有特长,就强迫孩子临时“转行”。其实,如果学生文化基础不好,或者对艺术缺乏兴趣,即使学生勉强入了校、毕了业,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也会没有竞争力。
对于那些怀揣明星梦的艺考生,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表示,很多人觉得考上电影学院这样的艺术类院校就是踏入了“星族”的门槛。实际上,进入学校会获得更好的起飞平台,但成功需要学生的勤奋努力,学校只能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保证学生获得成功。
3 为名利来,能走多远
张艺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前,曾是咸阳棉纺织厂的搬运工。上世纪80年代考入中戏的巩俐,曾经历了分数不达标等问题。如今,他们很红。章子怡和赵薇,一个毕业于中戏,一个毕业于北电,如今也已成为影视圈的“宠儿”,被广告商争相追捧……
在明星的示范作用下,艺校的标签被神圣化了。只要考取了中戏、北电等知名艺校,风光无限的日子就近在咫尺了。于是,怀揣梦想的学子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跨越千山万水奔波于各大院校之间,尽管只有少数幸运儿会金榜题名。
采访中,中戏、北电的多位专家表示,艺术创作需要灵气和天赋,同时学艺术的人要勇于去经历人生的诸多坎坷挫折,才能获得丰富的人生体悟。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那么就一定走不远。艺术道路上的发展,关乎才情、运气,但热爱是第一位的。
“考上北电、中戏,只能说明你是这个学院的学生,连个准演员都不是。”明星经理人田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许多人以为考上中戏、北电等艺术院校就成了明星,这种观点大错特错,特别是在目前演艺市场演员人数明显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影评人谭飞总结了学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5种出路:“第一是运气特别好,在学校就出风头,早有签约公司守候;第二是使劲钻进国家剧团,收入不高,生活安稳;第三是帅哥美女,找个有钱人结婚;第四是转行当编剧、做导演,或到大公司当公关总监;第五是从北漂或签个体小公司干起,没有保障,只有利润分成。”
来自多所艺术学校的调查表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都能从事艺术工作,即使是在占尽天时地利的明星班里,也有人至今没红,更多的艺人选择了暂时离开这一职业。
比如,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2级学生有15人,毕业10年后,现在还有机会从事表演的只有2个人,其余都转行了。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全班22人,毕业后没有一个成为职业编剧,大多数人转行做媒体或者其他行业,剩下的十几人多是从事不固定的影视编剧工作。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吉璟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太多考生希望借助上中戏、北电等艺术院校进入娱乐圈当明星,就像曾经的我。”实际上学表演非常辛苦。演员是需要有深厚内涵的,要刻苦,要钻研,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幸一夜而红。想学习这一专业的考生一定要认真了解这个行业,三思而行。
北京电影学院王劲松教授结合自己25年的表演经验指出,表演这个行业如果想做好,非常艰辛,非常痛苦。当你面对激烈的竞争,又觉得自己的理想遥遥无期时,是否能够坚持走完这一艰难的路程?这种艰难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尤其是面对名利的考验,这需要极高的人格素质和人格修养。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的小翟,目前经营着自己的公司,接拍广告,从事影视后期制作。“现实要求我们考虑这样的问题:众多的艺术考生,最后有多少可以成为明星,又有多少可以实现梦想?无数考生怀着明星梦去闯艺校门,我们不能嘲笑他们的梦想。但是,每一个艺考生都要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成名。”小翟说。
艺考的成名之路,既坎坷又充满诱惑。艰辛的赶考、高昂的费用、严峻的就业形势,是每一个艺考学生及其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的。
4 走出困境,期待突破
最近几年,高等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形成了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工艺美术六大学科专业,独立设置的艺术学院已发展到30多所。截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在校生113万余人,全国艺术类毕业生有21万余人。
艺术教育已经超越了教育本身,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风尚、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从2009年开始,我国将艺术学科从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设置为专门的学科门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艺术学科的自身发展是有利的。
但是,艺术院校办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有的艺术院校发展速度较快,但办学条件跟不上。有的艺术院校盲目追求规模,忽视了内涵建设。有的艺术院校对招生考试环节把关不严等,制约了高等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也存在着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脱节的问题,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训练、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尊重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深入思考、寻求突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艺术专业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比已经超过了1∶18,师资已不能很好满足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的艺术院校以应届毕业生或公共艺术课教师作为教师主体,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许多艺术院校的专业课从小课变成了大课。
对此,国家很多项目向艺术类专业倾斜,如建立了17个艺术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给予每个中心50万元的经费资助。在60个艺术院系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给予每个实验区50万元的资助等,这对创新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及电影、电视剧、广告事业,为影视表演人才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电台、电视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需要大量的传媒类人才来填充,艺术人才的未来发展空间不断增大。
同时,关于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领域,有专家指出,视觉类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工业、建筑等学科交叉融合,正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方向,将为艺术类人才的发展拓宽领域。上海市劳动部门有报告指出,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但是,这种面对艺术专业不断向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也意味着文化课“跛脚”的毕业生,必将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
因此,采访中,许多专家建议,学校应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鼓励学生选学第二专业、第三专业,掌握多种技能,从而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建议,高等学校的艺术学子,在就业方面要作好两手准备。在学习艺术专业的同时辅修非艺术专业,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观点】
艺术教育应避免过于狭窄和功利
王宜文
十几年前,提到中国内地的影视教育,人们的目光所向只有北京电影学院等有限的几所专业院校,张艺谋、陈凯歌、巩俐等业界精英成为诠释这种学院式教育的成功典范。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个相对封闭的行业教育圈子被打破,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影视类高等教育迅速生长起来,几乎遍及国内所有地区和所有类型的高校。而影视教育只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个缩影,艺术教育最明显的改变是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但是,这种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中国式的困扰,最突出的现象呈现为两个不对称的“波峰”,每年春季的艺术类招生场面热烈,甚至可用“火爆”形容,尤其是传统的有声誉的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可以说门庭若市。但是,每年夏季,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市场则显得不那么乐观,学校、学生、家长和全社会都感受到了压力,很多毕业生都不同程度地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也成为中国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导致以上现象的,既有整体艺术教育理念的深层原因,也有一些高校专业设置并不合理,考生和家长对艺术类教育存在理解误区等现实问题。
中国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培育职业精英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在教育理念方面也应随之调整。艺术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实现个人在人文艺术修养和技能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艺术水平。对于艺术专业教育来说,虽然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训练的比重更大,但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顺应时代的需求,理解当代艺术教育的潮流,充分考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其更为全面的适应性、创造性和竞争力。关于教育理念的讨论,尽管看来有些“务虚”,似乎不能直接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效益,但其的确关乎艺术教育长期稳定的发展,关乎学校试图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
对于培养艺术人才的高校来说,应避免过于狭窄和功利化的职业化教育,尽可能培养学生全面均衡的人文修养。当前,关于艺术专业教育,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艺术类专业的入学门槛较低,尽管这是一种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人才的特殊成长环境相关,但应该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其实是高等教育系列中对综合素质要求最高、最全面的部分,除了职业素质外,也有着人文修养、情感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才可以做到。这就要求高校不能降低办学层次,也不能一味地以低分入学吸引生源,而是要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完善教学基础,打造良好的教学资源,增强其综合素质,以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也应看到,艺术教育是一个持续性高投入的领域,成才的过程对个人的素质要求更高,艺术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全面。追求艺术梦想和个人成功无可厚非,但是适当拓展发展思路,避免盲目跟风也值得参考。
还有一种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受到社会上的“艺术热”,特别是影视“明星”成功的影响,影视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成为热门,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传统院校外,开设这类专业的综合性高校膨胀式增长,现在所提到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很多是来自这个领域。据统计,恰恰是此类学校培养的艺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实际上,中国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和人才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和市场,所谓的就业困境呈现为局部的、结构性的,并非所有艺术专业都存在这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兴的艺术学科和交叉性艺术学科,反而由于人才储备不足而面临短缺尴尬。这对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提出挑战,也给艺术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艺术教育和成才的机会不是越来越狭窄,反而日益丰富和多元了。
当然,无论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有着怎样的变化,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力都是最根本的。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