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我看文人画 2012-06-08 13:43:0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沈勤 点击:
文人的文气只在书写的诗中卖弄。而过去文人创造的书法,入画之后我们也只能在丝瓜藤、葡萄藤上看见了。一个怪胎,我们还以为是特点。一幅画什么都有,诗、书、画、印,一幅画什么都看不见,这就是“文人画”。

汉人沦为社会的下层,而文人汇聚的江南汉人更是下层中的下层,其社会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最为低下的,排在妓女和乞丐之后。人格尊严的受损与羞辱不敢想象!科举的废除对文人更是致命一击,这一次,文人要真正地归隐山林了(在此前,“归隐”一直是文人们心理上的家园,仕途通达才是他们真正的心之所往)。

 

生活和尊严一落千丈,作诗作画成了“苦读”后无所事事的文人消磨时间、忘记痛苦的良方。

 

不过,这种作习时间的改变不足以让画家丢弃那么精美的“宋画”,而去创造退化的“文人画”。

 

真正画风的改变是经济上的原因。宋朝有皇家供养着画家,这给那些有天份、但贫穷的画家铺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田地,试问百年时间能出几个天才?元朝的自谋职业,这一刀就砍去了不知多少个天才。那么就剩下几个世家文人,靠积蓄的银两还能担负业余的“写意”之用,不“写意”还能画什么呢?

 

宋朝的宫中有使不完的丝绢供大批画家去创作精美的晕染写实的山水、画、花鸟画。元朝这种昂贵的丝绢材料靠自己是万万负担不起的。况且有钱还得有地方去买。据记载,元初时江南一地大片桑树林被毁,丝绸业发展停滞,仅有的一点丝绸,蒙古人还能容你最下贱的南汉的文人使用?

 

这就是我们后世所见的大改变。一入元,用丝绢材料画的“写实”法变成了生宣上的“写意”法。

 

绘画材料的改变对画法的改变是决定性的。宋朝成熟的晕染法用在生宣上几乎是不可能的。放弃“晕染法”,在生宣的纸上用干笔点点、用湿笔草草地快速画完,它不“写意”,它还能写什么?

 

另一原因是宋皇宫中大量的藏画对画家非常有帮助,而入元后,画画的人肯定是一张也难以见到。文人世家可能会有几张藏着,但中国人的习惯,也不会让家藏示人。关起门来,偶尔张开,就这么一藏又会砍断多少天才与宋画的关联。

 

只有在丝绢上才能营造出的“诗”的实境,在生宣上已经不能被一丝一毫地感觉到了。

 

文人画的画怎能看不出诗意呢,为补上诗意的不足,干脆用熟练的书法写上“诗”,文人画诞生了!

 

宋时的画是画中有诗。此后的画是画中写诗。

 

文人的文气只在书写的诗中卖弄。而过去文人创造的书法,入画之后我们也只能在丝瓜藤、葡萄藤上看见了。

 

一个怪胎,我们还以为是特点。一幅画什么都有,诗、书、画、印,一幅画什么都看不见,这就是“文人画”。

 


【编辑:王厚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