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装置作品的某些特征——曾浩访谈 2012-06-09 15:16:3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装置是一种多维度的立体式的视觉艺术形式,我的作品确有装置作品的某些特征,因为我在绘画过程中去掉了绘画的某些显著特征,比如说笔触和肌理.而是尽量画得平整,光滑,于是有了类似于雕塑或是装置的某些特点。

记者:那您现在找到的这种符号是不是比较准确了?

 

曾浩:是否准确是相对的,还是感觉问题.选择某种创作方式是自己感受的结果,它来源于你的思考,更来源于你对生活、社会、世界的体验,而后慢慢会形成一种观念,一种立场,同时你会考虑怎样把它做出来,考虑选择什么艺术形式,如装置、雕塑、行为、影像、架上等;架上也有很多种形式(写实、具像、表现等)和内容(现实物景、身边的人物、网络资源、图片或符号等,)的选择。而我是选择了一种符号,就是在春节时中国人家家户户都要贴的门神(特别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我想通过它来表达我的某种想法。符号的感觉和表现都到位了,自然就准确了.具体到我的作品来说,我还会做一些提炼.

 

记者:可以做为中国符号的有很多,为什么偏偏看上门神?是对您以前有过很大影响吗?

 

曾浩:没有,还是一种主动选择. 和我个人经历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和思考有关.

 

记者:我们注意到传统的“门神”并没有将摩登女郎拒之门外,反而欣然接受揽入怀中,贪婪地受用着,怎么把传统威严的门神形象做了如此大的回转?是您在挑衅传统威严还是其他什么?

 

曾浩:没有想挑衅什么,还是个人的一些感触。欲望使然,欲望是生产力嘛!(哈哈哈…).门神本来是招财进宝、驱鬼辟邪的,可画面上门神形象正统,却行为放矢,快乐地加入了欲望的队伍,有点大逆不道.它也只是一种象征,一种心态的暗示。欲望的方式很多,这些作品只是通过感受情欲呈现某种社会心理特征。

 

记者:怎样看作品的当代性,您在创作时又是如何把握的?

 

曾浩:当代性话题是很宽泛的,具体作品的当代性也是一种感觉.毫无疑问,艺术家包括艺术家作品必须要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某种联系,那种联系可能是视觉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感受到的某种东西.其实每个社会(一个人只能经历一个时代)在不同时期会出现大家共同关注的某种东西、某个事物、某种现象,且特别有意义,艺术家需要去感受去思考去记录它,这时就会有不同特质的艺术作品出现. 当代艺术已经和十年、二十年前、文革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有很大不同。就像音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音乐特征一样,看到样板戏我们会猛然感觉到那时代的”红光亮”魅力.同样,凝视达明.赫斯特的作品<<骷髅>>,我们会感受到极大的物欲震撼.艺术作品适应、符合并打动当代人们的视听感觉,其特质肯定是和其社会当代性有很大关系。

 

记者:曾老师的一些作品中时尚女郎赫然占据整个画面,您把她塑造得妩媚诱惑,还有似乎是被空气吹起来的夸张的肚皮,为了表现什么?

 

曾浩:当然,近期的<<欲望>>系列还是为了叙述一种观念:美女挺着傲人的大肚子,粉红色调的暧昧气氛,肉体是被空气吹起来的气球,充满不确定感,美丽而危险,又像是一种不确定的幻想,随时可能爆破而销声匿迹,化为乌有.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当代文化特质——魅惑的欲望之极与转瞬即逝的虚无脆弱。

 

记者:您的人物有很强的塑料质感,这样看来就有可能延伸到装置里,装置艺术在您看来是什么概念,以后会尝试吗?

 

曾浩:装置是一种多维度的立体式的视觉艺术形式,我的作品确有装置作品的某些特征,因为我在绘画过程中去掉了绘画的某些显著特征,比如说笔触和肌理.而是尽量画得平整,光滑,于是有了类似于雕塑或是装置的某些特点。装置作品以后可能会尝试,但直接把现在的绘画作品做成雕塑或装置的话就太简单了,没什么意思,只能是另一种形式的重复,产生不了新的意义.具体怎么做,还没想好.

 

记者:现代社会里,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中国早已敞开窗户面对外来新鲜事物,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中国带到了前所未有的消费时代,请谈一下这个社会大背景与您的创作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什么必然联系,画面中的并置已不仅仅是身份的差异,还有很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但似乎已经不是冲突,因为门神也沉浮在了美女的娇媚之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东西文化甚至是价值观的变化,您怎么看?

 

曾浩:艺术的发展确实和经济有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美国为什么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各行各业包括文化艺术领域已经有了很多的积累.艺术家观念在迅速转变,艺术家获得了更多自由,大家对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了某种共识,尤其是近些年,国内有了相对自由的环境,大家都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想法、艺术理想转换为现实.多元的交流平台,各种展览机制越来越成熟完善,双年展、博览会 、画廊、机构的展览等为艺术家了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东西方艺术价值观虽然有差异,但很多方面也正在靠拢,相互渗透.每个艺术家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门神也好 、美女也罢都在共谋美好的未来.(哈哈哈…)

 

记者:《欲望》系列是您的2008年的新作,画面上只有一种身份的人物了,人物身体开始明显的膨胀起来,而这种膨胀似乎并未停止,如果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您的思路又做了那些转变?

 

曾浩:膨胀继续必然会破裂,然后是虚无。

 

记者:去年开始,经济危机席卷而来,艺术市场急转直下,您肯定也一直在关注,那么和您的作品相联系的话,可不可以归结成膨胀之后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画面的质感充满了危机,之后便是膨胀后的虚无。

 

曾浩: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人过分贪婪的欲望而造成的, 经济危机也许正是我绘画理念的一种印证,是某种巧合,也是一种必然,真实感受到的东西经过积累就会自然流露出来,金融危机即是膨胀后的虚无。作品也是警示,从另一角度看。

 

记者系《库艺术》杂志

 


【编辑:王厚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