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拍卖20周年(上):峥嵘岁月 2012-06-13 14:59:02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张天羽 武文龙  点击:
2012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20周年(1992-2012年),而鉴于拍卖市场于整体艺术市场的份额于地位而言,某种意义上讲这20年也是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20年。

往事必要回首

  

2012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20周年(1992-2012年),而鉴于拍卖市场于整体艺术市场的份额于地位而言,某种意义上讲这20年也是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20年。适时推出20周年专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纪念和回顾,而是要进一步梳理清晰20年发展轨迹的脉络——20年成就、20年利弊、20年得失,20年造富中国,20年震惊世界。而对于总结的部分而言,关于乱象和得失的剖析和反思,将是我们未来20年甚至是更远的时间里,最为宝贵的经验和依仗。

  

所以在总结之前,彻底地梳理清楚20年发展轨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对于那些亲身见证了20年历程的人们而言,就有必要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了。

  

轨迹-见证

  

第一个市场周期:萌芽(1986年-1997年)

  

所谓“周年”就必然要有一个时间上的起点,而“1992”这个起始点严格意义上是中国艺术市场萌发的时间而非艺术品拍卖活动出现的时间,这也多少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某种意义上中国艺术市场就是指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论调。在“萌芽期”的中国艺术品拍卖经历了破袭式的运筹帷幄、拿来主义式的发端和第一次的低潮,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诸多现象,成为20年来中国艺品拍卖的特色和顽疾,而这才是对“萌芽期”追根溯源的根本目的。

  

一、帷幄(1986年-1992年)

  

边栏排版见证:“中国文物第一拍”

  

“艺术品拍卖会的这个形式在国际舞台上屡见不鲜,对我们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但是我们相信历史会给探索者的足迹予以公允的评判,所以无论成功与否,作为对艺术品拍卖这个形式的第一次探索,是值得肯定和纪念的。”——原国家文物局局长 张德勤

  

“92北京国际拍卖会”得到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分局、北京市文化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等多方面的支持,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特地为此作了《中国文物事业的现状》的专题报告。这是中国文物首次在国家机构组织运作下参与艺术拍卖活动。最终参拍文物总量定为1281件,特许出境文物223件,限内允许出境的1058件,“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自此,中国文物才真正意义上登上了自己的艺术品拍卖的舞台。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于是1992年10月11日开始,尽管要凭票入场(门票价格450元,而当年全国城镇人均月收入约170元),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纪剧场还是连续4天座无虚席,赶来参加的国内港、澳、台湾地区以及国外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各地的宾客多达300余人,国内藏家、文物界人士、个体经营者更是不计其数。拍卖现场不得不配备了100多名治安警察、65名武装警察、72位各个语种的翻译,之后全球有50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此拍最终成交398件拍品、成交额85.89万美元。“成交价格都超过了起拍价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由于大部分拍品还是以文物商店销售文物,‘特许’仅占一小部分,所以成交率只有31%”。

  

尽管随后爆发了关于拍卖文物合理性的争论,当时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但今天看来,其主办者是北京文物局而非专业艺术品拍卖公司,导致“92北京国际拍卖会”只能算是“最实际的运筹帷幄”,但是不可否认此次“中国文物第一拍”历史意义巨大,其不仅开辟了国内文物拍卖先河,更是对旧文物保护法有了一定的突破与冲击,并导致了此后国家对其的进一步修改、补充甚至嬗变,从而自上而下地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真正开端,打下了环境基础。

  

当“春天的故事”的脚本演绎到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已让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准迅速提高,而思想解放的春风更是催生了各类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沐浴在“万物复苏”情境里的人们开始慢慢寻回了对文物艺术品的兴致和认知,收藏观念随之开始舒展枝蔓,于是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所描述的“中国历史上第五次收藏热时期”开始了。

  

目前关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迹的“通行版本”是:1986年11月第一家拍卖行在广州成立;1992年10月北京市文物局举办了“92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1992年7月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领到了国内第一张艺术品拍卖证书;1993年“国字号拍卖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诞生……然而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其喜欢做很多鲜为人知的铺垫。

  

1989年3月,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中明确要求“要在若干个中心城市试办拍卖市场,开展各类公物的拍卖业务。”随后,原国家体改委决定在沈阳、北京、广州、天津、上海、哈尔滨、大连、重庆等城市进行试点,恢复拍卖业。这是我过政府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对拍卖业加以承认。由此艺术品价值有了一种全新的体现方式。

  

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动产拍卖行在深圳市博物馆举办了“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广东省拍卖业事务有限公司艺术品部经理郑玉彬是当时的“字画部经理”:“虽然当时广州成立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拍卖行,但中国拍卖业务最早是从深圳搞起来的”。这场包括周思聪、卢沉、程十发、谢稚柳、陈佩秋、宋文治、魏紫熙、何海霞、刘文西等62位画家的百余件精品拍卖,最终总成交额250万元,成交率85%。当时的拍卖师,现任广东省拍卖业协会秘书长郑晓星回忆:“当年艺术品拍卖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无论卖者、买者和主办方,都需要相当的胆魄。许多香港、澳门记者前来采访这次具有开创意义的拍卖会。而特区人有敢闯敢干的胆魄,那时的买家当中有许多就是普通市民,这也许这就是首场艺术品拍卖能够在深圳举行的原因。至今我还能回忆起当时台下观众们脸上显露出的那种欲望与自信、兴奋与新鲜交织的表情。”

  

而北京作为当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核心,在其地界上却是邮品拍卖率先扛起了艺术品上拍的旗帜:1985年北京东城集邮协会举办了邮票拍卖会;1990年至1992年,北京聚雅斋举办了四届民间邮品拍卖会,每届成交总额达20至30万元,其中《全国山河一片红》与2万元的天价长久以来一直被无数人记忆犹新。

  

1991年2月9日,在北京拍卖市场和北京广告公司共同举办的联谊活动中,荷兰商人彼得·扬森向北京市拍卖市场负责人提出了在北京举办“中国旅游国际拍卖会”的活动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在批准后,将活动名称确定为“92北京国际拍卖会”,北京市政府当时还特地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特别负责组织筹备此项活动。所以说“92北京国际拍卖会”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历史上最为高调而实际的运筹帷幄,于是,中国艺术品拍卖蓄势待发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