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西泠春拍 近现代名人手迹暨纪念对日抗战七十五周年专场 2012-06-20 13:18:1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继去年春、秋拍,西泠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推出纪念辛亥革命专题,2012西泠春拍,将继续探寻手迹中尘封的历史讯息,推出纪念对日抗战七十五周年专题。经多处征集拜访,西泠拍卖精选相关历史人物珍贵手迹、重大历史事件档案文献呈拍,追溯近百年中日关系流变。

继去年春、秋拍,西泠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推出纪念辛亥革命专题,2012西泠春拍,将继续探寻手迹中尘封的历史讯息,推出纪念对日抗战七十五周年专题。经多处征集拜访,西泠拍卖精选相关历史人物珍贵手迹、重大历史事件档案文献呈拍,追溯近百年中日关系流变。

 

此次名人手迹暨纪念对日抗战七十五周年专场,紧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条主线:一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至新中国建立中日恢复外交时期的珍贵史料;二是对日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相关批文、手稿,至战后台湾对日政策珍贵档案。兼及日本维新思潮影响下,战前民主主义革命人士早期与日往来的墨迹。

 

专场共约200件拍品,其中对日抗战专题70余件,包括了军政手令、诗册、手稿、题辞、签名等多种形式。1972年《蒋日断交声明稿》手稿属首次公诸于世,同时亮相的还有对日抗战期间,毛泽东保姆陈玉英藏林伯渠自作诗稿,蒋经国、顾颉刚致周墨南题辞、六中全会代表签字、各战区抗战将领墨迹四册、孙中山墨宝等诸多藏品。

 

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民族大义面前, 国共双方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共同展开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自甲午战争始,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起的全面侵略战争,则完全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影响到战后亚太格局以及新中国对外政策和台湾地区的民主现代化进程。西泠春拍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在倚重文本的研究中,重新聆听、审视和梳理历史,在风云人物的手迹中,细微洞察其人格魅力与民族之魂。时过四分之三世纪,在历经硝烟的备忘录中,以宏阔而不失精深的视野,审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曾经阴霾中激烈不竭的光亮。

 

对日抗战敌后战场及中日建交时期珍贵史料

图2 林伯渠自作诗稿

毛泽东保姆陈玉英藏品  林伯渠自作诗稿

 

林伯渠,中共四老之一,自幼饱读“四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历经旧民族主义到新民主主义时期,其幼学与古典修养,也促使他在整个革命生涯中诗文不断,革命家通过诗文反映外侵内扰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思,在战争的硝烟中展望光辉的民族前景。

 

林伯渠早年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激起了救国救民的热忱。留学日本期间,由黄兴、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踏上革命征程。先期协助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后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由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西安事变中,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为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对日抗战期间,林伯渠出任陕甘宁边区主席。1941年春,西北特别支部书记、曾参与西安事变的旧识谢华与曾任八路军办事处林伯渠秘书的李初梨一起到延安拜访林老。在光华农场,天气晴和,三位战友同坐于窑前坡上,倾谈忘倦,叹“踏遍崎岖多少路,相逢峻坂总平常”,林老即以诗见寄,多少豪情与民族气魄。

 

这份林伯渠赠谢华诗册,含“未堪衰病卧农场”、《岳麓山》、《携酒游东塔岭》、《灞桥》、《王典坡》、《卧龙寺》六首,曾发表于1993年第3期《湖南党史通讯》。此后诗稿被谢华珍藏于笔记本中,二十二年后,追忆此事,历史学家谢华题记:“林老遗诗稿,一九四一年春,在延安我与李初梨同志访林老于光华农场,时天气晴和,同坐于窖前坡上,倾淡忘倦。为后,林老即以此诗见寄,稿藏旧笔记本中,已历二十二年,林老已作古三年矣!今检读遗著,深为怀念,特志之”。诗稿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豪迈不屈的民族气节,后为毛泽东保姆陈玉英珍藏。

 

李淑一楷书毛泽东词

 

另一件一九七八年,李淑一恭录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毛泽东保姆陈玉英上款纸本楷书作品,也十分珍贵。李淑一出身书香门第,中学时期与杨开慧结为好友,后经杨介绍,与革命先驱柳直荀结婚。1927年柳直荀因革命离家,直到建国后,李淑一才知道丈夫早亡。毛泽东1957年5月给李淑一去信,提及“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李淑一接信后,即将她早年因梦到丈夫衣带褴褛,血迹斑斑的往事而写的《菩萨蛮•惊梦》赠与毛泽东。这成为之后毛泽东后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引子,以寄托二人对杨开慧和柳直荀的哀思。“我失骄杨君失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李淑一再录,致陈玉英同志留念,钤印“琴竹一枝千滴泪”,是念及主席旧交,更伤怀战友亡亲的真情流露。

 

对日抗战正面战场及战后台日关系珍贵史料

图1《蒋日断交声明稿》手稿

《蒋日断交声明稿》手稿

 

自“九一八”事变激化抗战,到抗战结束、新中国建立,中日两国关系随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波动而变化。 1971年10月2日,新中国方面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问北京,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第二日,台湾方面即在《中央日报》(第16062号,1972年9月30日)上发表了与日断交的声明,蒋日关系彻底走向末路。

 

这件拍品即为该声明最初原稿及此后五次修改手稿,由国民党各机要部门及蒋经国亲笔批改。总共三十八页,内容包括第一方案原稿即外交部声明稿,外交部黄少谷修订稿、沈昌焕初稿、周书楷修订稿、蒋经国修定稿、黄少谷最后定稿、黄少谷批注三事稿复印件,及国防部情报局情报单、中日联合声明、田中总理致蒋介石电文译文复印件。

 

1945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历经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20世纪战后的中日关系历经50年代日蒋和约、第一次民间贸易协议、民间渔业协定、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提出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贸易备忘录,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一方面,新中国领导人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积极尝试,另一方面,台日关系自战前开始便一波三折,战后东亚格局变动不定更令蒋介石烦扰不已。这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经数改定稿后即刊出于《中央日报》,正表明当时台日关系的破裂。据悉,此《蒋日断交声明稿》手稿,由西泠拍卖直接得自黄少谷亲属,尚属首次公诸于世,这套处于重要历史节点的档案文献,其价值不言自明。

 

【相关链接】

西泠印社2012春季拍卖会—海派精神与任伯年艺术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