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前提:公众与艺术家一个不能少 2012-06-26 14:09:24 来源:光明网 作者:尹春芳 点击:
几天前和来深圳旅游的朋友聊天,提到深圳印象,居然是城市街头的几个人物雕像。这是1999年出现在深圳的一组叫《深圳人的一天》的城市公共雕塑。

群雕《深圳人的一天》一角

 

几天前和来深圳旅游的朋友聊天,提到深圳印象,居然是城市街头的几个人物雕像。这是1999年出现在深圳的一组叫《深圳人的一天》的城市公共雕塑。

 

这组群雕随机选择了1999年11月29日生活在深圳各个层面的18位普通人,真实地将他们翻制成为青铜塑像,四块黑色背景墙上雕刻有这一天的城市生活资料,以及有关城市的各种数据。而它恰恰也是深圳公共艺术起步的标志。

 

10年之后的2009年3月17日,国内首家公共艺术中心在深圳正式揭牌,国内公共艺术从深圳起步。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深圳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和新的视角来看待城市与城市中人的关系。

 

日前,记者采访了深圳公共艺术中心相关专家,阐述了国内外公共艺术的现状和深圳在该领域作出的努力,并呼吁广大市民能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公共艺术中,让公共艺术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公共艺术为城市代言

 

城市不仅仅是市民生活的“容器”,也是一个巨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容器”。谈起公共艺术,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城市雕塑和景观。雕塑作为城市最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艺术品,也是公共艺术的手段之一,然而公共艺术的范畴并不只局限于此,它不是一个固化或物化的构筑物,它的核心是公共性和公众的民主参与,实现方式是综合的,它可以利用雕塑、建筑、绘画、园林、表演、地景、行为等各种方式来实现。

 

就像提起巴黎有埃菲尔铁塔,提到伦敦有伦敦塔,提到芝加哥有千禧公园一样。提到深圳,一样有我们自己的城市标识,比如深圳老市政府门口那头代表“深圳精神”的孺子牛。它在新中国60多年的雕塑史上是一件很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后来这头牛从政府大院的栅栏里搬到了外面,和公众在一起,在公共艺术领域具有典型性。

 

在深圳公共艺术发展史上有一件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即拥有18年历史的“深圳雕塑院”于2009年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传达出一个城市文化转型的信号。该中心负责人孙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共艺术中心的成立源于深圳敢闯敢试的基因,以新观念塑造深圳形象。

 

“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代言人,能体现这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让城市赢得尊重、赞叹或惊讶。公共艺术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对市民的美育”,公共艺术专家、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王中如是说。

 

公众和艺术家,一个不能少

 

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正如艺术狂人波依斯那句名言“生活就是艺术”,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大众的参与,可以说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公民社会培养好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必要前提”,孙振华强调市民对公共艺术、文化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孙振华以《深圳人的一天》为例,指出该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市民参与,“当时我们在社区居民中间做了很多问卷调查报告,令我们惊喜的是,其实市民有很多自己的声音。比起喷泉,他们更想要一个具有实际功用的凉亭,他们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这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方向。”同时他认为,互联网时代为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作为近代西方公民社会建设中生发出的艺术概念,公共艺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差异化的内涵和外延,直至今天,对其如何定义仍然存有争议,或许“公共”与“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性的搭配并内化为公共艺术不断探索扩展的根源之一。但实际上,更广义的公共空间,掩盖艺术个性的可能性更大,相应地,也就需要更强的创造力与发现力。

 

以树脂创作《0》的艺术家沈远认为“作为公共艺术,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大众的接受程度,它摆在那里是否好看,与周围空间的融合程度等等”。而王中眼中的“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加大众艺术,公众与艺术家一个不能少,“艺术一定要降低飞行高度,要和大众更接近,不能老是高高在上”。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名为“混凝土的可能”的展览是在公共艺术领域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马清运、王序、冯果川、韩家英等18组来自建筑、室内、产品和平面等领域的知名设计师,以混凝土为原料设计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进一步展现建筑、艺术、社会与人的全新关系,升华公共艺术对社会、人以及空间的意义。《种子计划》、《微建筑》、《水之涟漪》等作品令混凝土拉近了与市民的关系,市民在鉴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对其中的艺术深意有所触动,这亦是一次艺术落地的成功案例。

 

一个典型的故事来自著名的设计师贝聿铭。他所设计的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就是真正的公共艺术,因为公共讨论做得非常到位。贝聿铭最初提出为卢浮宫建玻璃金字塔入口时,引发争议。法国政府并没有强制修建而是用两年的时间来讨论,理不辩不明,思路渐清晰。可政府仍未拍板,而是在原地建造了一比一的模型,邀请6万多巴黎人再来投票,结果多数人都同意了。今天,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也成了巴黎的新地标。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