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影像市场向上趋势明显 拍卖递增4% 2012-07-26 16:13:18 来源:收藏-趋势 作者:王晶 点击:
“据市场统计,2012年春拍传统艺术门类缩水30%~40%,唯独影像拍卖递增了4%,虽然4%并不多,但它保持了一个始终上升的趋势。”在分析影像市场现状时,中国影像独立专场拍卖会创始人、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影像部经理李欣给出了她的答案。

国内影像市场三大问题

  

购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是所有收藏门类共同的法则,影像市场概莫能外,而作为一个好的投资者,要把握市场实际状况,对目前市场问题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国内影像市场存在三大问题,不可不察。

  

问题一:影像市场错位

  

李欣:“我接触过很多央美的学生,他们说早先没有摄影系,只是分到油画雕塑系,然后在这各系里再设置这么一个专业。其实拍卖也是,在2006年华辰开拓影像专场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影像专场。往往是如果这张照片具有历史意义,就放到古籍善本杂项里面,如果属于当代作品就被放到油画雕塑里面。2012年苏富比的影像作品不就放在20世纪当代艺术里面了吗?”

  

尚陆则认为,影像的问题,一方面很多人觉得摄影没有价值,另一方面不少人不懂规矩。他们觉得在画廊买那么贵,还不如直接找艺术家买。这其实是不专业、不道德的想法,所以画廊做影像并不好做。他说,“中国的影像市场是不正常的,不成熟的。在国外,一开始都是图书馆或者博物馆做影像展览和收藏,而在中国是靠拍卖。中国的摄影收藏就像是在搞房地产、搞股票,定这个价值的是拍卖行而不是画廊、收藏家或者艺术家,也不是美术馆、博物馆。”

  

李欣也认为,二级市场超越一级市场是制约中国影像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在国外,博物馆与机构的介入,会鼓励一些私人企业家买影像作品捐助博物馆丰富馆藏,企业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税收上得到国家支持,但是我们不是这样的。一下子让国内的企业家有这样的觉悟,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问题二:公众不理解影像

  

陈光俊表示,影像一诞生就是个“舶来品”,而且影像在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里,跟艺术品市场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宣传工具,包括早年沙飞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影像是武器”。影像真正进入艺术品市场不过十几年,时间太短了,而且我们也缺少影像的基本教育,国内中小学都没有专门的摄影课程,直到大学才有摄影专业。所以,影像离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可能真得是有点远。

  

对此,尚陆也深有感触,“在美国、日本、法国,你到马路上问谁是他们的摄影大师,人家就会回答出来,而在中国,你问谁是中国最伟大的摄影师就没有人知道”。

  

问题三:缺乏专业性支撑

  

中国摄影文化、摄影知识储备缺乏等现状,制约了影像市场的发展,而相关商业与学术对影像市场的支撑就更加不足。

  

尚陆指出,在国外,最早是博物馆、美术馆给一些摄影师举办展览,从而形成关于摄影的艺术观念,而最早收藏他们作品的就是美术馆和博物馆。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等由此而来。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国内也没有一个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像美国、法国、英国、瑞士、比利时等(这些国家都有着名的摄影博物馆)那样,有政策、有计划地展览并收藏影像作品,也没有馆长、策展人或者摄影部门来真正关注摄影。

  

他认为,中国内地直到1981年摄影师才可以独立、自由地拍摄,那个时候他们还不懂得“怎样从宣传摄影转到纪实摄影”。慢慢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有了很优秀的摄影师。平遥摄影节是从2001年才开始的。法国人看到平遥,觉得它很像法国的阿尔勒古城。阿尔勒是全世界最老的摄影城市,在每一年的阿尔勒摄影节期间,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教堂、修道院、画廊、老工厂、老仓库,都挂满了图片。所以,平遥摄影节的模型是按照阿尔勒来构建的。现在已经过去了11年了,平遥摄影节已成为一个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我可以这样说,中国摄影只有十一二年历史,很多优秀的摄影师是从平遥走出来的。”

  

与此相应,作为市场重要推手,国内很多做画廊的,大多也只是把艺术家的照片挂在墙上,并没有很好地以学术研究的方向来策展,没有做到让观众好好欣赏、了解摄影作品和摄影师背景。画廊的定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至于摄影创作者的现状,李欣对充满割裂感的现状也感觉无奈,“懂当代艺术的不懂摄影,懂摄影的不懂当代艺术”。

 

 


【编辑:刘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