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好友邀请到华侨城OCT参加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到现场一看,马上意识到深圳又多了一个好玩的地方。
这里的确是有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展,参展人有设计师、雕塑家、画家、摄影师的,甚至还有诗人;诗人的手书诗歌装框后挂在墙上,如果有兴趣,可以买走。然而,这个展览又很特别,展厅同时又是餐厅,它们共用“艺境味觉”的名字。
这绝对是一个混搭的思路,展厅兼画廊加餐厅的综合体让人觉得很新鲜,口腹之乐和视觉享受合二为一,很符合当下都市的生活美学,拿流行的话说,这是舌尖上的艺术。据说,这里是有展出任务的,华侨城OCT之所以支持这个展厅加餐厅的项目,在于对它提出了每年要做不少于4个展览要求。这样,利用几百平方的地方,既增加了当代艺术的场所,又增设了餐饮服务设施,可谓一举两得。
艺术与美食的并重和嫁接,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命名的困难:到底是展厅呢,还是餐厅呢?这种困惑恰好是当代社会的许多领域突破原有模式,发生了新变化的表征。例如艺术体操,还有花样游泳,冰上芭蕾,它们到底是艺术表演呢还是体育竞技呢?诸如此类。
在混搭、拼接的背后,是社会观念在悄悄地发生嬗变。
传统餐厅里,有的也相当重视营造氛围,放置艺术品,甚至贵重艺术品;但是,不管怎样,艺术在这里毕竟只是装饰而已,或者说,餐厅的主要功能是餐饮而不是艺术。至于许多中餐厅,特别是海外的中餐厅,里面的艺术品更是标签化的所谓中国符号,无非是迎客松、梅兰竹菊、龟鹤延年之类;加上红灯笼,仿红木家具,加上少不了的“关公像”,烟气缭绕,构成了一种中国想象。
至于许多大的美术馆、博物馆,餐饮也是不可或缺的服务设施,但它的功能是服务型的,能满足游客的基本即可,一般而言,“吃货”是不会到这里去寻找美食的。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譬如香港铜锣湾有一家很小的书店,全部加起来只有大约50平方的一间房,还在楼上,但是它的咖啡却非常香醇,附近时代广场的咖啡没法和它比,我每次到它附近,都要去坐坐,既为了翻翻书,也为了喝杯咖啡。
现在,“艺境味觉”的任务显然也是双重的,既追求“好艺术”又追求“好口味”。这两者矛盾吗?艺术是否一定要在一个正儿八经的场所才能呈现呢?杯觥交错、酒酣耳热是否就不能和艺术的纯洁和高雅兼容呢?
过去学美学的时候,谈到汉字“美”字的起源,一定会说到“羊大为美”,羊字和大字加起来就是美。古人造这个字,一定与它们最初的味觉体验有关,“好大、好肥呀”!满足了生理上的口腹之乐,便产生了最初关于美的体验。当然,美的历程有一个从生理到心理,从感性快乐到精神愉悦的演进过程。但是,如果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精神性,排斥身体体验,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事实上,美的生理基础始终都是存在的,当代美学从理性转向经验,是否正是“艺境味觉”这类现象在今天得以出现的理由呢?
也真是巧得很,展览开幕那天,也是作为餐厅的“艺境味觉”开业,请参展艺术家和嘉宾品尝的主菜就是羊肉,大厨是从兰州请来的,最擅长的烹饪羊肉,那羊肉的味道真是很美。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