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星运动”中看广东年轻艺术家的推广与生态 2012-08-07 09:35:31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邓小芳 点击:
青年艺术100、CAFAM未来展、CYAP中国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等一系列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与活动旋风式地在全国各地展开。广东艺术界当然也不落人后,同样纷纷展开了各种活动推动本土年轻艺术家的发展。

各大推广年轻艺术家展览海报

各大推广年轻艺术家展览海报

 

青年艺术100、CAFAM未来展、CYAP中国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等一系列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与活动旋风式地在全国各地展开。广东艺术界当然也不落人后,同样纷纷展开了各种活动推动本土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在过去与现在的种种推广年轻艺术家活动中,属于广东艺术生态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作出过何种尝试与努力?这些过程中又存在什么问题?让我们从一个个“缔造新星”的展览活动中,从各个环节中窥探广东艺术家孕育与推广。

 

二级市场失意并未降低推广年轻艺术家的热情

 

年轻艺术家是因为什么成为了艺术界的新宠儿?这当然是与市场动向密切相关的。大约是两年前开始,艺术收藏品市场呈现出一个新的现象,青年艺术家和一些学院的优秀学生作品受到藏家的关注,交易价格涨幅惊人,成为艺术投资的“潜力股”。2008年,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一个调整期,百万元级别艺术品从市场份额来看全线下滑。收藏家与策展人的推荐与关注使一批年轻艺术家在市场上有所斩获,2010年至2011年在拍卖场上的变现也很为乐观。但是到了2012年的春拍上,尽管年轻艺术家拥有价格较低的优势,但因投资风险以及一级市场的略欠成熟,使年轻艺术家的表现有所下滑。但是在市场上的失意并没有减轻艺术各界对于年轻艺术家推广的热情。今日,从各大媒体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探讨到各大院校与艺术机构所举行的推广活动,都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推广热潮。

 

广东当然也会紧随潮流趋势,致力推广本土年轻艺术家的发展。而近期的活动包括有如意画廊举行的“镜像王国——2012邓瑜个展”、53美术馆的“野生视觉——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专题展”、以及由广州市华艺文化有限公司与大艺网联合举办正在密锣紧鼓进行作品征集的“首届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等,都希望给广东的年轻艺术提供一个能与外界发生对话的平台,以及促使这批艺术家能尽快进入市场。

 

回顾过去,其实广东艺术界对于推广年轻艺术家是不遗余力的,也是早早就着力于年轻艺术家资源的发掘。要了解整个年轻艺术家推广生态,必然从艺术家自身开始,其次是美术协会与画院、美术馆、美术学院、画廊与美术批评几大环节。

 

“松散”、“敏感”、“自我”成为广东年轻艺术家三大特点

 

本文所指的“广东年轻艺术家”,泛指在广东地区活动的70、80后艺术家。他们或许不是广东本地人、又或者没有在广东的受教育背景,但却以广东(主要是广州、深圳)为他们的创作与艺术活动中心。

 

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年轻艺术家推广的胡斌曾经做过一个笼统的分类:广东有部分艺术家可以归入“新卡通”的范畴,虽然他们跟“卡通一代”团体没有关系,但大体是采用一种图式感特别强(以流行时尚符号,特别是卡通、动漫的表达图式为主体),颜色较为绚丽,手法多为平涂的呈现方式,他们的表达与这个时代的视觉表征甚为契合,同时也可在上辈的某些当代艺术家那里找到师承资源。而另一部分的年轻艺术家则与“广东快车”(以“大尾象”为班底扩充的广东当代艺术代表集体)及其相关组织(如博尔赫斯书店、维他命艺术空间等)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当然,他们的联系主要是源于艺术创作方式和趣味的相近,他们大都偏向于对生活的智性转换和观念探索,而不是视觉表征的直观呈现。

 

虽然胡斌强调这样的分类已经抹杀了艺术家个体的鲜活性,但是也整体上对广东年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有了一个笼统概括:他们一类偏重视觉表达,一类偏重观念传达。

 

尽管这批70、80后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但成长环境与艺术教育背景却大多接近,同时也承继了广东艺术家的最大特点:松散,敏感,自我、注重个体感受。这也是与北京、上海年轻艺术家团体的最大区别。

 

“松散”是特点,也是缺点。胡斌认为,广东的年轻艺术家自行组织探讨艺术问题的风气不够浓厚,现在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的小组合,小机构,而广东艺术家的主动性就显得要弱一些,但目前,这种情况也在逐渐改善。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广东当代艺术界也出现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艺术团体,如80年代初的“105画室”,90年代后的南方艺术沙龙、“倒向”。但是进入千禧年后,已没有具有类似影响力的的团体出现。

 

“敏感”作为广东年轻艺术家的特点,主要还是体现在地域文化历史的传承基础上的,广东作为近现代的革命城市和中西文化的杂糅之地,自然导致了本地的艺术家拥有更为敏感的艺术触觉。艺术家原本就是敏感的,没有敏感的触觉和感知,就没有艺术家的出现。这批年轻艺术家依然继续着一贯以来的艺术情怀。

 

“自我、注重个体感受”。中国的艺术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逐步地反观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逐步地远离“新潮美术”所遗留下来的宏大叙事观。当然较老一辈的艺术家依然无法在作品中完全抹去所经历过的意识痕迹,而继续用某种方式掺杂着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而这一批年轻艺术家几乎不可能在自身的经验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政治意识,然而最能够让他们感到迷惑的是,当下的文化高速变迁给每一个独立个体带来决然不同的感受,因此他们更注重自身的生存状态,他们会表现各种当下个体所遭受的精神困惑,他们能够感受到失去理想和信仰所带来的虚无不安与消极的生存状态,并用各种方式的探索呈现在创作中,寻求艺术家的自我存在感。正是这种艺术家的“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各种碰撞触动了艺术家个人的生存感受。

 

而广东年轻艺术家经常被人谈及与讨论的一个现象是出走与迁移。成名后北漂的广东的年轻艺术家中出现不少,如曹斐。有人指责说广东的年轻艺术家没有诚信与责任心,为追逐名利而选择离开孕育其成长的土地广东前去上海北京寻找更大发展。但是王璜生却不这样认为,“人来人往、进进出出也很正常。四川、上海等也是这样的现象”。他认为广东的艺术市场气氛不够浓厚,缺乏聚焦、缺乏一个彼此呼应的气氛、缺乏一种联合起来共同创作的气氛,造成艺术家比较自我。另一方面,广东的市场没有上海北京那么集中。使艺术家生存方式受到挑找。艺术家要获得更大的一种空间、利益、名堂,必须走出去。同样,学术探讨的氛围带有两极分化。一边很世俗化和政治化的占据主流地位,另一方面有一种学术化探讨的东西。这方面的影响力、力度等,都是相当有限的。这种两极分化的过程中也很难形成一种比较好的学术氛围吧。艺术家的离开,只是良禽择木而栖而已。

 

美术家协会与画院:通过体制力量进行推广

 

在美术家协会与画院系统中,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最大特点是以巨大的体制力量包括组织、资金、评选、奖励、晋升、职称等形式与手段引起普遍的关注,达到推广艺术家的目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正在征集作品的广东美协主办的“2012广东青年美术大展”,其属于省级综合性大展,目的是为青年美术家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他们的艺术创作思想,最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当代广东青年美术家们的新发展、新特点。其次还有广东画院创办的项目“青年画院”艺术项目。从2005年开始,青年画院每三年举办一届,一共举办了三界,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与整合广东青年画家们立足南方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艺术创作面貌,将青年画家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引发的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热点问题的广泛思考与判断聚合为对学术上的探索性、可能性与过程性的共同关注。通过这个平台,年轻艺术家们能够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得到充分锻炼和积极的反馈,在学术思考和品格历练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除此之外,还有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等举办的年轻艺术家群展与个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