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捐赠藏品之一,张晓刚作品 《血缘》
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希克近期遭受大陆艺术界及媒体的质疑,其原由是香港政府将花费巨资为希克建立永久场馆,并向希克支付高达1.77亿的巨款。
希克近期在媒体采访中为自己辩解,声称他的藏品还未全部公布,别人就匆忙下结论,认为他的藏品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史。当然,艺术史没有客观标准,各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判断力是正确的。
公众争议的焦点在于,此事件的核心是在九龙的希克藏品美术馆花的不是私人富豪的钱,而是香港纳税人的钱。并且香港政府在这件事情上的决策显然过于草率,在对收藏的认识、决策认证和程序、立法会监管、操办人的资质以及经济协议等方面,都存在令人不信服的诸多问题。
编者按
今年6月以来,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希克向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捐赠、出售私人藏品一事引发关注。
《羊城晚报》曾就此分别采访香港“M 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划人皮力,与“M ”直接负责部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分别在6月23日、7月21日刊文《皮力:香港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M 绝非希克个人展馆》,关注事态发展。
本月初,希克本人在北京通过媒体为自己辩解。艺术批评家朱其先生就此撰文,谈捐赠事件的问题与疑点。
A 西九龙决策违背公立美术馆基本做法
从目前的公布信息看,外界对香港政府给予希克的“天价”优惠政策存在争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予希克的藏品开辟永久性的专馆,而且展示内容和制度都必须听从希克的意见;二是在捐赠的名义下,还要给予希克1.7亿多的巨额“保证金”。这两点都是违背一个公立美术馆的基本做法的。
从国际惯例看,首先,一般公立美术馆从不会给予一个收藏家永久场馆并在以后的展示内容等诸多内容上还让这个藏家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其次,如果耗费纳税人巨资为所谓具有艺术史地位的作品买单,这批作品一定是学术界达成一致共识的作品,不可能是艺术史地位尚有争议的作品。
显而易见,希克的藏品所谓具有代表中国艺术史的说法,也就是他本人及其周围少数人的自我宣称,无论是中国学术界甚至西方学术界,目前都没有支持这一说法的权威结论或共识。在国际学术界这一权威共识未达成的前提下,香港政府就匆忙上马这个项目,显然是不慎重,或者出于对艺术史收藏的专业无知。
西方的美术馆虽有收购艺术史争议作品的先例,但目前舆论混淆了一点,即西方的美术馆大都是私立美术馆,或者国有民营的美术馆,即使为有争议的作品买错单,那也不是花纳税人的钱。
有关希克藏品的第二个质疑是捐赠性质。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既然希克声称自己属于藏品捐赠行为,但同时又收了香港政府的1.7亿多资金。按希克的说法,第一,他已经捐了价值13亿的作品,现在又收回1.7亿多,总体上他还是付出的;第二,他认为收1.7亿多资金是按照西方美术馆的收藏惯例,即一个美术馆为了表示诚意和感谢,付出一笔相当于“诚意保证金”的费用。
希克的上述两个理由同样存在很多漏洞。首先,希克这批藏品价值13亿的数字是委托国际某拍卖公司的评估的。熟悉这些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人都知道,凡涉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行基本上都有天价做局的嫌疑,即使没有这个嫌疑,拍卖业也没有资格可以评估一批艺术史价值的作品。希克凭某一拍卖行的评估,就宣布自己的藏品值13亿显然不足信,香港政府如果相信这一评估更显专业上的无知。
第二,所谓1.7亿的“诚意保证金”也是一个疑点丛生的说法。西方的美术馆并无这样的所谓“诚意保证金”的行业惯例,可能会有这样的为数不多的个例,但不会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行业惯例。即使存在这样一个行业惯例,希克显然混淆了西方美术馆的总体性质。西方的大多数博物馆或美术馆都是私立或国有民营的,而西九龙的收藏主体是公共美术馆。因此,即使西方有这样的“诚意保证金”的例子,也不能作为香港政府耗费巨资的援引理由。
B “崇洋媚外”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心态作祟
无论什么理由,香港政府已经在永久展馆和展示的决定权等方面给予希克莫大权利,这些权利任何一个西方博物馆或美术馆不会给的。在这个前提下,道义上,希克不应该再收香港政府1.7个亿了。在西方,大多数藏家都是自己出钱盖美术馆(如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或者由私人财团自己出资经营美术馆(如英国泰特美术馆),更何况这次西九龙的美术馆还是纳税人的公共美术馆。
希克声称他收1.7亿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赠送了13亿作品。但13亿是一个有水分的数字。行业人士都知道,这些年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在拍卖的公布成交价,单件作品达上千万,但大部分是假成交的“表演”,或私下仅以数百万成交。因此,希克显然不能光凭其藏品中有知名艺术家的天价拍卖纪录作为价值13亿的依据。
如果这批藏品不值13亿,那么再收香港政府的1.7亿,显然有明捐暗售的嫌疑,至少部分收购的性质是确定无疑的。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西九龙耗费巨资为希克买单的此项决策显然过于草率,在收藏理念、价值评估、论证程序等方面都显得不够专业。
香港政府愿意促成此项天价收藏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这批作品将具有代表中国艺术史的地位;第二,这批作品价值13亿;第三,给予希克在展示内容上的话语权,并援引西方惯例给予1.7亿补偿金或保证金。这三条理由显然经不起分析,一个政府就凭少数人的艺术史地位的声称、某国外拍卖公司的认定和不着边际的惯例,就下此决策难免过于草率,或者具有“崇洋媚外”的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心态。
C 香港应该重视大陆学术界的争议
一个公立美术馆花费纳税人巨资为一个私人藏家买单,这个公共行为要具备一系列严格的道义、学术和经济上的积极价值,不然就有滥用纳税人钱包之嫌。从国际惯例看,香港政府的这次天价买单,也不符合作为一个公立美术馆的基本定义和诉求:
首先,一般而言,公共美术馆是不为私人藏家花巨资买单的。在西方的现代收藏史上,大部分私立美术馆,即使不花纳税人的钱,一般私立美术馆也不会为某个藏家开辟永久性的展馆。永久性的私人展馆都是藏家自己掏腰包盖的,或者是私人财团花巨资自己常年维持的。香港此次由公共美术馆为某个尚不算国际上最重要的藏家开辟永久展馆,这在过去一百年都是为数不多的特例,显得香港有后殖民心态,文化上把西方人太当回事。
其次,公共美术馆一般而言不向藏家支付诚意保证金。在道义上,希克也不应该向一个公共美术馆收保证金。
西九龙应就此给公众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尤其是将此事的来龙去脉有一个交待。有关这一“半捐半购”事件的形成仍有许多疑点。香港政府及其操办此事的成员是否具备权威的艺术资格,董事会成员的资质、运作过程是否按照专业和法律程序,目前仍然像一个神秘的谜。从法律上,为希克建一个永久场所并支付1.7亿多巨资的项目,应该经过区立法会的质询和听证会,但目前尚未看到这样一个议会听证的程序。
希克声称香港政府要为他巨资买单的唯一理由是这批作品代表历史,但这种代表历史的言论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毕竟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大陆学术界代表中国未来艺术判断的主体,香港政府在决策上应该重视大陆学术界的声音。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