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艺术品市场长期低估价值的水彩画 2012-09-03 11:39:35 来源:中奢网 作者:马学东 点击:
长期以来国内的美术史研究者想要梳理国内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只能从画册中揣度原作的意蕴,因而研究和梳理工作一直未能充分有效地展开。另一方面,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批藏品在拍卖市场上出现也使得多年来被长期冷落的水彩画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关注。

潘思同《华灯初上》水彩23x18cm  1959年

潘思同《华灯初上》水彩23x18cm 1959年

 

水彩画缘何被低估?

 

那么水彩画为什么会成为目前艺术市场上的“价格洼地”?这个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水彩画的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水彩画自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历程就是中西绘画融合与交流的过程,是新的异域文化发展成为新的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国现代水彩画发展其实是中国早期西洋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水彩画在表现形态、风格样式等方面与现代油画不同,但水彩画和油画在中国的彼此融合构成了近现代美术史上“西洋画”的基本内涵。而从张眉孙、李咏森、潘思同、雷雨这4位国内第一代水彩画家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是在吸收国外水彩画优点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20世纪以来,正是由于很多水彩画家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中国式水彩画的发展道路。

 

批评家邵大箴先生认为:“近一百年来中国水彩画在艺术语言上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创造了具有写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水彩画,开创这种风气的,正是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们。”水彩画这个在西方产生的画种由于工具、材料和创作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水墨画相近,因此很快被我国的艺术家熟悉和掌握。但也正是这种相近,使得水彩画在近代乃至现在美术实际教学和落实到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实践中,都只是被看成单纯培养色彩感觉和造型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很多画家都将水彩画视为创作的习作。水彩画作为一种独立画种的地位实际上是大大地被降低了。其在中国现代绘画发展过程中曾经扮演过的重要角色也由于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忽视。

 

第二个原因是学术研究的不足。严格说起来,国内的公共美术馆对近现代美术整体的收藏长期严重缺失,即使是对于近现代名家的国画和油画及雕塑作品的收藏也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收藏系统,因此就更谈不上对于水彩画的专题和专门的收藏了。而在私人收藏方面,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刚刚开始起步,私人对于艺术品的收藏意识还没有形成。正是利用市场发展的时间差,不少海外有心的藏家看准时机在这个时候收藏了很多国内水彩画家的作品,这次上海泓盛上拍的520件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收藏和积累起来的。无收藏,研究就缺少了实物资料。缺少研究对象,水彩画的学术研究自然很难开展。所以在现代各个画种的学术研究中,水彩画的学术研究著作和专论都是最少的。学术研究滞后和无法深入展开,也就无法充分反映出水彩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国内水彩画发展史自身缺少学术性的梳理,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就不是很明确。这也使收藏者对于水彩画缺少整体和个体的认识和了解,那么自然不会为价值判断不明确的作品买单。因此,水彩画价格不高的现状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学术研究没有跟上。

 

第三个原因就是目前水彩画创作不繁荣。水彩画的创作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独立的、摆脱商业目的,较具有绘画性的水彩画逐渐形成;1949年建国后,水彩画迎来又一次创作的繁荣期,很多水彩画家将写实手法运用到创作中,探索现代题材,做主体性绘画的初步尝试;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内各地水彩画展览频繁,研讨会也很活跃。上世纪80年代,水彩画社团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各地区水彩画创作的交流和联展比较活跃。但随后国内无论是学术界对于水彩画的研讨,还是各地水彩画家之间的展览和交流活动,反倒不如之前活跃了,在国内的美展和各省市级的展览上,水彩画的地位也越来越边缘化。在各大美术院校的学科设置上,也很少有美院单独成立水彩画创作的系科,即使有些院校曾开展过,也未能始终坚持。这些原因导致如今水彩画名家的缺乏,国内水彩画的创作缺少起色和突破。创作不繁荣,市场就更不会兴旺。此次上海泓盛拍卖公司征集到的这批藏品在市场上是否最终成交还要看机缘,但这批国内第一代水彩画代表作品的集体亮相更重要的意义不应被我们忽视和低估。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