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艺术家 新蓝顶3号坡地落成 2012-09-14 09:53:29 来源:天府早报 点击:
著名艺术家周春芽、何多苓即将迎来他们新的“艺术邻居”了!日前,与周春芽工作室所在的2号坡地(蓝顶一期)相连的3号坡地(蓝顶二期)已开始陆续交房。

罗中立、方力钧、张晓刚等将入驻,比邻周春芽、何多苓

著名艺术家周春芽何多苓即将迎来他们新的“艺术邻居”了!日前,与周春芽工作室所在的2号坡地(蓝顶一期)相连的3号坡地(蓝顶二期)已开始陆续交房。11日,天府早报记者来到3号坡地实地探访,菜园天地间,一栋栋小楼已赫然耸立。成都知名女艺术家郭燕,已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她的“新居”。

面积最大的500平方米

从2号坡地出发前往3号坡地,只需要5分钟的车程。沿着荷塘一直走,转进一条小路之后不多远便是了。虽然已陆续交房,但大部分的工作室还没有开始装修,放眼望去,一幢幢灰白色建筑连成一气,一些工作室还配有露台,巨大的、几乎是占了整面墙的落地玻璃窗,更显宽阔明亮。

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媒体总监廖慧透露,现在看到的3号坡地在双流县政府支持下,从2010年10月起开发,共80亩,邀请到设计公司根据艺术家的要求进行统一设计,“今年6月陆续交房后,艺术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简单装修。”廖慧透露,3号坡地约有7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并根据艺术家不同的需求和经济实力,划分了联排、独栋等几种工作室类型,面积从100多平方米到500平方米不等。

罗中立张晓刚将入驻

3号坡地采取了“产权式工作室”的概念——艺术家有50年产权。知名艺术家罗中立方力钧张晓刚俸正杰等都先后在这里订下了工作室,方力钧的工作室外还有大片油菜花地。

和2号坡地不同,3号坡地除了吸引到知名艺术家在这里“安营扎寨”,当代艺术作为创意产业的源动力,受此“覆盖”的下游产业也会随之建立起一条产业链。廖慧介绍,除了现已建成的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美术馆,还有艺术街区,融合了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咖啡厅、茶室等功能,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生活社区,“产业园区的建立也将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建起一处文化高地。”

新蓝顶未来

做中国的达姆施塔特艺术家村

要买下这里的一个工作室,对于成功的艺术家来说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一点,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媒体总监廖慧也考虑到了,所以在双流县新兴县镇庙山村八组通过改建农民安置点,建立了蓝顶青年艺术村,以租赁的形式吸引青年艺术家入驻。“青年艺术村(4号坡地)已投入使用了两年,现有五六十个艺术家,这里按照川西民居风格修建而成。”目前,青年艺术村以每平米9元的价格租给艺术家。

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德国达姆施塔特吸引了德国各地著名艺术家在那里生活创作。艺术家设计、居住的建筑,现在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达姆施塔特艺术村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万游客。人们在那里不仅能参观著名景点,还能得到多方面艺术和文化体验。成都蓝顶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中国的达姆施塔特艺术家村。

新蓝顶:指2号坡地、3号坡地、4号坡地(青年艺术村)以及还未建成的1号坡地。

老蓝顶现状

沦为家具厂,从此和艺术无关

据策展人陈默介绍,2003年8月,在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等几位艺术家的张罗下,“蓝顶艺术区”在机场路太平寺机场一带的一栋有着蓝色屋顶的旧厂房里(A区)宣告成立,此后,B区、C区、D区、E区相继成立,入住的艺术家,鼎盛时期达到了60多人。

2008年之后,蓝顶的危机开始出现——周边不断滋生的粗放型家具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问题困扰着艺术家,在周春芽、何多苓等艺术家的积极筹划下,搬离老蓝顶的计划正式启动。2009年初在三圣乡荷塘月色畔的2号坡地成立蓝顶当代艺术中心(新蓝顶),2011年底,一个将老蓝顶最后的一批艺术守望者搬离的计划悄然展开,至今年7月,搬迁工作已全部结束。

如今的老蓝顶,现已沦为了家具厂,从蓝顶迁离的艺术家,多数搬到了蓝顶青年艺术村。用陈默的话来说,“如今老蓝顶和艺术已经没有关系了。”今日,由陈默策展的“蓝顶·磁场”艺术邀请展将在蓝顶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架上绘画,装置及影像作品,可以看成是蓝顶艺术家群落聚集发展的缩影。

老蓝顶:

指位于机场路太平寺机场一带的 “蓝顶艺术区”。

辞旧迎新

郭燕:新蓝顶太干净了

成都知名女艺术家郭燕,是最后一批搬离老蓝顶艺术区的,但同时,她也是最早入驻3号坡地的艺术家。从6月19日搬到这里已快3个月了,但郭燕还是不习惯,“和老蓝顶相比,这里太干净了。”

花园厨房一应俱全

从老蓝顶撤离后,没有过度和喘息,4辆满载着作品的大货车径直开往这里,郭燕因此成为了第一个搬进这里的艺术家。

新的工作室较之前的要气派很多——这是一栋三层的独立“小别墅”,整个工作室的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扶梯直上,二层是面积达170平方米的画室,更为惊人的是,这里有高达6米多的层高。由于还在装修,画室连接一层和三层的区域还封有塑料布,不过郭燕透露会将它们分作储藏室、影音室,此外,她的工作室还配有一个小花园,而车库、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

郭燕笑言,自己的工作室处在整个园区的“边边上”,安静之余,整个房子的朝向也切合心意,“因为我出生在西北,这个房子正好也是西北朝向,所以在我的心理上有这样一个暗示,感觉在看着自己的家乡。”

白墙泥地简单就好

郭燕的工作室只做了简单的粉刷——白墙,水泥地,“桌子、椅子也是从老工作室直接搬过来的。”但极简的装修风格恰是郭燕所喜爱的,她理想中的工作室“只要有大面墙可以挂画就行。”

无论是周边的自然环境,还是艺术家自己的工作室条件,老蓝顶和这里都没办法相比——简陋的厂房,空调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四处透风;卫生条件也不好,周围货运车辆不停进出,家具厂的喷漆味,让艺术家们没法安心画画。“朋友开完笑说,我们就像是流浪狗,一直找不到舒心满意的地方,处在城市的边缘化,一直在被驱赶。”郭燕透露,大约是在两年前,她以每平方米7000元的价格订下了新工作室。

“老蓝顶脏脏的,反而让自己放得开,这里太干净了,反而有些‘缩手缩脚’。”郭燕有些感慨,一开始看到新工作室的时候,觉得自己有愧于这里,“在我心里,这里应该是大师用的工作室啊!我觉得自己与这里不能匹配,觉得有愧于它,我还要继续努力。”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