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海滩》是我的转变 2012-09-28 16:30:37 来源:新浪收藏 点击:
在绘画语言上还是延续过去八十年代的方法,我之前就接触了超现实主义的诗歌,想把其中晦涩而且混乱的意向性在绘画中加以借鉴,产生一种多义性的内容。我在八十年代的创作方法,基本上都是把外轮廓设定得很紧,在规定的轮廓内采用密度很大的多层画法,这种“技法”在我看来可以把画画得很“足”。

海滩

何多苓

问:《海滩》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何:这件作品是在美国完成的。1989年我因为展览的关系去了纽约,画出这件作品是在1991年到1992年之间。

问:《海滩》这件作品的命名也像之前的作品一样,跟诗歌有关系吗?

何:只是以一个地名来命名的。当时我去过美国的很多海滩,虽然这件作品的构思和题材来源于纽约长岛附近的一个无名海滩,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联系。画面上放风筝的人是海滩上一个特有的景象,经常有人在那儿放很大的风筝。

问:在美国的那段时间,你在创作上有了哪些变化?《海滩》这件作品是否正处在一个转折的时期?

何:画这件作品的时候,确实正处在我个人创作的转折时期。我到美国之后其实还是在延续八十年代以凉山彝族人为题材的作品,沿着《乌鸦是美丽的》那个路子延续下来。但我自己已经对这个不太满意了,因为离那种感觉已经太遥远,感受也没有当时那样强烈直接,只是一种题材和构图上的延续而已,转变是势在必行的。当时的主要想法还是在怎样改变题材,把当时的生活引入绘画里去。《海滩》这件作品可以说是我的转变之一,不再以彝族为题,而且是一个女人体,以完全虚构的一个场景为题材,加强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中国乡土的背景基本上完全消失了。这是我过渡时期比较重要也画得很认真的一件作品,是比较独立的一张画。

问:独立的意思是指什么?

何:这件作品跟我之前和之后的创作有一种上下文的关系,但是它本身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不是上一个时期的延续,也不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问:在绘画语言方面有什么新的想法体现在《海滩》这件作品中?

何:在绘画语言上还是延续过去八十年代的方法,我之前就接触了超现实主义的诗歌,想把其中晦涩而且混乱的意向性在绘画中加以借鉴,产生一种多义性的内容。我在八十年代的创作方法,基本上都是把外轮廓设定得很紧,在规定的轮廓内采用密度很大的多层画法,这种“技法”在我看来可以把画画得很“足”。古典的多层画法不像我们现在的笔触只是在表层起作用,比如伦勃朗的作品都是光线从最底层反射出来,就像把画放在水面上,我当时很向往这种感觉。这不仅是油画二维性的体现,还强调了通过绘画的过程把时间的维度表现出来,最后完成的作品就像我们在宇宙中观察星光一样。

问:同一时期你还创作了哪些作品?

何:《今夕何年》和《小翟》等等,《今夕何年》那件作品虽然有一点像中国知青题材,但是实际上用超现实主义的拼接式手法,算是在八十年代创作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其实我的创作一直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不过不是超现实主义绘画而是诗歌。

问:为什么在创作《海滩》的这个时期,会想到把超现实主义的感觉更突出强调出来?

何:那是一个转型期,因为削弱了乡土的那些因素,所以我想把超现实的因素强调一下,所以开始尝试把前后的背景拼装起来的效果。《海滩》这件作品的背景,看起来好像是一些废墟,那其实是在纽约看到的一些破旧的房子,只是远看像一些废墟,所以我把它们在画面中处理成废墟,跟海滩拼接在一起。这在实际的空间中是不可能并存的。强化这方面的因素,对我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其实我之前一直很排斥这种效果,但是从美国回来之后,拼贴的效果其实加强了。

问: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何:具体的事情记不太清了,更多的是一些内在原因,不是受到什么影响。在之前的作品中,超现实因素只是在画面内部隐隐约约有所体现。在画《海滩》这个时期有意识地进行了强化,其实也是转型期或者过渡期我的很多尝试之一,但是每一幅作品还是力求画成独立的作品,像《海滩》这幅画,实际上我自己很满意。

问:这件作品中的模特是小翟吗?

何:不是。是我在美国翻杂志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外国人的模特,然后加以改变。

问:在你的作品中,女人体其实出现的并不是很多。

何:对。90年代初期也只有几幅是画女人体的。女人体的出现也有偶然的因素,尤其是在我放弃了乡土人物的符号之后。人体本身去掉了服装,去掉了一些特定的地域和时代的符号,成为比较纯粹的符号。我真正画人体其实是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在《海滩》这件作品完成之后,回到国内之后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也都没有再画人体。

问:在《海滩》中出现的风筝其实在你别的作品中也曾经出现过,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何:是一个象征符号。其实除了《海滩》这件作品出现了一个放风筝的人之外,其它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放风筝的人。因为风筝在空中本身也是模糊不清的,并且漂浮不定,它来自何处?又去向何处?实际上呈现了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我把它作为这样一个形象使用。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