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代的“人性”——谈朱伟的艺术 2012-09-14 16:14:0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朝晖 点击:
当代中国艺术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演变和积累,中国艺术的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部分艺术家意识到或迟或早地意识到中国艺术传统的重要性,试图创造出融合传统艺术的因素,并浓缩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状况的当代艺术品。

上面从作品内容上大致谈了一般的西方人对朱伟作品的理解的偏差,下面再说说朱伟的第二个困惑。这个困惑来自于本土,是对他作品语言的认识问题。在一般人眼中,当代艺术只包括油画,摄影,雕塑,装置,电脑艺术等,与中国的传统艺术媒介没有缘分。一些用传统水墨画和书法做当代艺术实验的创新也落得双重边缘化的境地,正统的传统国画和当代艺术主流都没有认真接纳实验性的水墨画。而朱伟所使用的是比水墨画更为传统的工笔画手法, 因为工笔画在传统国画/水墨画领域比起写意水墨更是边缘化的,甚至有匠人之嫌。因此,从工笔画到当代先锋艺术,其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朱伟却从工笔性水墨画入手,走出了自己的当代艺术之路。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当代艺术的在观念层面的可适应性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开放性,只要不用故步自封的眼光将艺术从观念到技法都格式化。 

20多年前,李小山放胆对僵化的中国画系统那作茧自缚,陈陈相因,倚老卖老的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史上的重要檄文;但论者当时的批评文本并没有给艺术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中国年轻的画家开始了各自的探索历程。艺术舞台先后上演了现代水墨,实验水墨,观念水墨,都市水墨,现代书法,新文人画等流派风格与理论说辞。探索的效果也可谓是很显著,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艺术家例如田黎明,刘庆和,刘子健,王天德等人,也有年轻的艺术家开始了探索从工笔画传统出发而走向当代艺术实践的可能性。但比较早地使用工笔画资源进行有效的当代艺术探索并获得一定认可的艺术家则非朱伟莫属。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骨工笔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拥有骄人的艺术成就,但宋元文人水墨画兴起之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只表达胸中之抑郁的文人水墨画逐渐占据美术史的主流地位,“笔墨”成为至高无上的评价绘画的标准。而工笔画则被排斥到绘画艺术的边缘。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在八十年代以来的前卫艺术运动中,几乎看不到有工笔画的身影。因此,朱伟将工笔画媒介作为艺术探索的出发点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需要多年的潜心钻研,将工笔画的技术要领吃透,同时在笔法,纸张,设色,造型,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探索,才能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工笔画比写意水墨画更容易进入当代艺术领域。首先是因为写意画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的手法,格式和套路,以及审美规范,传统思维的惯性很重,而且这个领域有众多的名家大师把持着,其次,写意水墨画在今日的中国已经被商业化腐蚀掉,产生着大量的艺术垃圾,败坏了水墨画的名誉与身份,最后,水墨画的随机性,偶然性和即兴式的情绪性和游戏性特征与建筑在理性精神之上当代文明社会属性有明显的不兼容性。而工笔画在这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最后一点上。 因为工笔画在技术手法上的理性色彩,可以促使艺术家进行大量的有效的技术积累并形成自己的制作经验,从而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朱伟在吸收传统艺术的精髓方面下足了工夫,不仅是没骨工笔画,还旁及中国古代画论,中国青铜器,古代石窟壁画,篆刻,纸张工艺等,观众从他画面上可以考察出深厚的东方艺术传统底蕴,例如作品构图有篆刻般的谨严精密,人物造型有青铜器的古朴稳重,线条造型有瓷器轮廓的那种圆润与简洁,画面的肌理效果的反复处理后呈现出凝重而浑厚,所以看朱伟的作品,人们可以感觉到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和精神气质的提炼。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今天的艺术家如何学习传统艺术中的精髓而回避糟粕的侵扰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朱伟的艺术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他曾经多次提到自己最喜欢的几位艺术史上的大师是五代的顾闳中,北宋的李松、范宽,和明代的仇英。这些画家都在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史有着突出的成就。 

所以,对于秉持着中国画正统观念的中国艺术权威们来说,朱伟的作品是不入流的,无论是从手法上还是表现对象上;但对于那些接受他的作品的西方人而言,他们往往不理解他在艺术语言上的锤炼和他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底,而是偏爱画面上的政治性内容,因此他的作品显得曲高和寡。人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艺术一度是艺术家的最大的苦恼。 

幸运的是,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增多,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中国人的艺术观念的更新和眼界的拓展,朱伟的作品遇到了日益增多的知音。我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认识领域,是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现实情境同世界民主社会文化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只了解中国而不了解世界是不能真正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反之亦然。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与在国内市场上的炒作,人们很容易被人为的假象所误导,所以,欣赏有价值的优秀的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耐心的人潜心学习和研讨。显然,朱伟的艺术创作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分析他的艺术能让人们获得当代中国艺术的真知灼见。 

作为朱伟的同龄人,我觉得我们生于六十年代的这一茬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虽然赶上了文革,但生命又没有被过多的耽误,同时对社会主义时代的记忆却十分深刻,我们在八十年代进入青年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热潮,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六四事件。。。。。到今天,四十岁上下的人已经饱含沧桑,尝过了许多人间的悲喜。在这个持续发展与激烈变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敏感的艺术家,朱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机遇和社会使命,他努力用自己的艺术图像记录下这一茬人对历史和文化,生命和世界的共同看法,留下这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朱伟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他首先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深入而细腻的研究,将传统艺术中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中,其次,他用当代艺术观念有效地整合传统艺术语言,使传统艺术的精华与当代艺术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表达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个人感受,并升华为普遍的“人性”。在他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朱伟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考验,最优秀的当代艺术会浮出水面,在被人们认识的之后,最终成为记录这个时代标志符号。

2007年元月

(原载《朱伟》,J. BASTIEN画廊出版,2007)


[i] 张朝晖, 1965年生于河北,在北京长大。 1988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导师水天中先生), 1998年纽约巴德学院获得艺术策展学硕士学位。1998-1992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从事艺术理论研究,1999-2000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任策划部主任。2002年创建北京犀锐艺术中心,任首任总监。现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香港亚洲艺术文献中心研究员。 他策划的展览包括《天地之际:徐冰与蔡国强》(1998, 纽约),《从中国出发》(1999, 北京),《艺术大餐》(2000, 北京),《重力庭园》(2000,深圳),《○℃计划》(2001, 北京),〈面对脸〉(2002, 北京),〈新都市主义〉(2002, 广州), 《被制造的快乐》(2003 北京), 《电子城市的生活》(2003 多伦多)。 《亚洲艺术的现代化》(2003,汉城),《雌雄胴体》(2003 北京),〈活色声香:大都市的新生活〉(2003 北京CBD建外SOHO开街庆典)等。其中〈新都市主义〉被千龙网站和世纪艺术网评选为2002年度最受欢迎的展览。 另外, 大量中英文艺术写作发表在近年的主要艺术刊物上, 例如〈江苏画刊〉,《艺术当代》,《现代艺术》,《今日先锋》,《读书》,〈美术馆〉等中文杂志,以及《亚太艺术》(Art AsiaPacific),〈亚洲艺术新闻〉(Asia Art News) 等。出版物有《杜尚》,《劳申伯格》,《西方艺术与性文化》,《文化与道德》,〈技术化艺术〉,〈艺术大展时代〉,等。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