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的美学“魔咒” 2012-09-27 11:39:59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网 点击:
经济正在腾飞的中国对于城市雕塑热突然加起温来了,随着或平地拔起或旧貌变新的城区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城市雕塑这一在中国本来没有传统的艺术获得了诸多城市执政者特别的青睐,在中国诸多艺术中本为弱项的雕塑一跃而成为热门。

有人可能说,时代不同了,性都解放了,对于裸体艺术怎么有这么多的禁忌?这话包含着诸多的糊涂认识。

首先是性解放这一概念,性解放是相对于性禁锢来说的,它具有人性解放意义。性解放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社会主题,绝不是单一的。性解放绝不能理解成性随意。性随意就成动物了。性不管怎样解放,都有一个道德底线在。

其次是裸体艺术的问题,裸体艺术永远是需要的,这不需要更多论证,但是裸体艺术有高尚与低俗之别。从世界范围来看,的确,性的表现自由多了,但是,无论是现代还是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以表现性器为时尚的艺术流派,遍观世界上任何算得上名作的裸体绘画或雕塑,都不以性器的袒露为目的,它们对于性的出色表现,总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在,一种严肃的主题在。

基于此,笔者认为三年前出现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门前的猛男雕塑就存在严重问题。此雕塑塑的一位男士,身材矮小,肚皮鼓胀,肌肉僵硬,表情痴呆,唯一引人注目的是硕大的男性生殖器。显然,这是一件地地道道地张扬性器的作品。作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其用意,在与此雕塑不远处,还立了一老人雕塑,那老人对着猛男瞪目吐舌,意思是太出格了!如此张扬性器官,是不是有所深意诸如反封建礼教之类?完全看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与古希腊的雕塑《海神波寒冬》、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具有质的区别。它既不是在表现人体的力量与健美,更不是表现人的精神上的崇高与伟大。它的主题就只是性器的直接展露,它缺少的是人性尊严的重要底线——性羞耻感。所以,它所体现的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文明的缺失。

2011年11月,高约25米、基座占地800多平方米、命名为“黄河女儿”的宋庆龄雕像现身郑州郑东新区,引起了公众对雕塑本身及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的强烈质疑。
 

第三重“魔咒”

雕塑与环境

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雕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与环境不协调,再美的雕塑也是丑的;与环境相协调,哪怕较为拙劣一些的雕塑也可以是美的。

好多年前,杭州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关部门请雕塑家做了一件名为“美人凤”的作品,放置在西湖边上。作品才放上,舆论哗然,许多人在报上撰文说是丑化了西湖,笔者曾经看到过这件雕塑,确实很丑。为此,笔者曾问过当时的杭州市园林局长:此雕塑是否请专家论证过。局长说,论证过,也看过样稿,不过,那是在会议室里。

明白了!问题就出在样稿是在会议室里看的。雕塑有两种,一种是放在室内的,它与环境的关系是外在的,不太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一种是放在室外的,它与环境的关系是内在的,不仅它受环境的影响,而且环境受它的影响,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的。

城市雕塑一般是指放置在城市室外的雕塑,这样的雕塑是不能不讲究它与环境的关系的。环境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主要出于艺术自身的考虑,看其与这环境和谐不和谐,重在美与不美;二是人文环境,主要出于历史的或现实的考虑,看它与这块土地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重在真与不真。

杭州西湖的“美人凤”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雕塑与这两重环境均不能构成有机的内在关系。它不是一定环境中自我生长的艺术,而是强加于环境的外来的物种,这强加于环境的外来物种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雕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与环境不协调,再美的雕塑也是丑的;与环境相协调,哪怕较为拙劣一些的雕塑也可以是美的。

这真是一重美学“魔咒”!

去年发生在河南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宋庆龄雕塑事件与之有些类似。这尊高达24米的巨型雕塑由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而定制。宋庆龄基金会制作宋庆龄雕塑本也是情理中事,如果此座雕像只是摆放在河南省的宋庆龄基金会办公楼的门口或院内,也无可非议,问题是这座足足八层楼高的雕塑并不是用来装点宋庆龄基金会办公楼,而是用作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名片。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宋庆龄与郑州有什么关系?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座雕塑与郑州的人文环境显然不合,它成了无根之木。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校区的猛男其实也是强加给光华管理学院的。众所周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现在虽然学科扩大了许多,仍然不出商学这一大的范围,将这样一具赤身裸体所谓的“猛男”雕像置于学院门前,与光华管理学院这一人文环境显然不合。放大一点,与北大这一人文环境是不是相合呢?应该说也不合。北大是教育机构,以真善美教育人是它的基本职责。为了扩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校园文化包括校园雕塑的确应该有较大的包容性。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校园毕竟是校园,不是博物馆。校园与博物馆都可以讲“兼容并包”,但这两种“兼容并包”是不一样的。学校旨在“学”,博物馆旨在“藏”。从教书育人意义言之,校园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是需要明确的指向性的,即彰显高雅文化。有损高雅文化主题的东西,是不能以“兼容并包”的理由保存在校园里的。基于此,北大校方将“猛男”搬走,实在无可非议。

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校园内,树女娲、雅典娜这样的巨型雕塑,严格说来,也存在雕塑与环境不合的问题。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按说,将其形象树在中国大学的校园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一定要给一个说法。雅典娜是古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中的主神,这神与中国的大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不是说中国的大学绝对不能塑洋人或洋神的雕塑,事实上,中国不少大学校园中也有这样的雕塑,但一般都有一个说法。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校园内树雅典娜雕像,可有说法?

一连串的雕塑事件发生,还让我们思考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如此热衷做城市雕塑而且特别热衷做巨大的城市雕塑,为的是什么?

做城市雕塑一般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为了彰显城市的真善美的精神或者说城市的文明。严格来说,这城市的真善美精神或者说文明,是城市本有的,只是需要借助一种形式彰显,以激励市民。雕塑的题材或来自此城市或与此城市相关,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二是为了宣传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这两者本来可以合在一起,因为出于建设城市精神文明需要而树立的城市雕塑,也可以起到宣传城市、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作用。问题是,不少热衷于城市雕塑的决策者,内心深处往往只想宣传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至于前者,想得很少,甚至不想。

安徽省潜山县皖公雕塑也是去年众多的雕塑事件之一。潜山县在县城东大门进城处树立一座高达28.8米的巨型雕塑,说是皖公。皖公何许人也?当地百姓都没有听说过。虽然《安庆府志》有记载,说春秋时代曾有一位名为皖伯的人在安徽做大夫,但府志只说他是“贤者”,政绩如何,阙如。就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来说,此座雕塑也许并不值得做,至少不值做得如此之大。而现在潜山县不惜斥资上千万元来做,到底为的是什么?当地政府的回应倒是很坦率:打造名片。
信息社会,名确重要。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名实二者,还是应该更重视实。名要“吆喝”,但不宜出格。城市雕塑可以作为城市名片用,但希望这名片切合城市历史和现实文化的实际,能以彰显城市真善美精神为最高目的,即使不能,至少也不应让人看来有些假,或是有些恶,甚至有些丑。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代表,它不属于某人、某部门,也不属于市政府,它属于大众。基于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旗帜,是城市真善美精神的象征,城市雕塑建设一定要走法制程序。有关部门在做出决策之前,要多听听广大市民的而不只是专家的意见。真能做到这样,上面说的城市雕塑事件也许不一定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不致于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