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感知与视觉艺术:对元问题进一步的追问 2012-10-09 13:22:25 来源:广东美术馆 作者:罗一平 点击: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是一个研究性的展览,从启动展开始至今,一直将自身的目光集中在对于美术馆和艺术自身相关的“元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中。这种对于核心概念形而上层面的探讨将广州三年展由传统的展示行为拓展为了一种研究行为,这种研究行为并非深藏于书斋中的理论空谈。

罗一平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亚洲艺术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是一个研究性的展览,从启动展开始至今,一直将自身的目光集中在对于美术馆和艺术自身相关的“元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中。这种对于核心概念形而上层面的探讨将广州三年展由传统的展示行为拓展为了一种研究行为,这种研究行为并非深藏于书斋中的理论空谈,而是以具体且实在的展览的模式,以一种实践的精神所进行的讨论。

本次三年展的启动展限定了展览所关注的对象,将关注的核心从纷繁的当代艺术形态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对于艺术本质和美术馆功能与形态的讨论上,提出“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的命题,以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为契机,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些关于艺术和美术馆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从思想和理论的层面,拷问美术馆乃至当代艺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关联。而跟随其后的诸个项目展则是对这一探讨的具体和深化。“去魅中国想象”作为第一项目展,延续了启动展的论述课题。其主要讨论了资本化与市场化对当代艺术的侵入以及意识形态对个体性艺术创作的控制。第二回项目展“第三自然——中国再造”更多关注的是生态性的文化理论,从人的精神史的深层生存视角出发突出人类何处去的问题。第三回项目展“维度——三个艺术家的案例分析”,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在可见的普遍艺术现象中窥视个别性,三位艺术家在解构、突破传统水墨价值观与笔墨规约的同时,构建了符合当下文化语境的水墨性表达新维度。所谓维度就是一个相对概念,维度的准确标示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而是需要依据于它在周边所处的位置。艺术作品的好坏并不能依据于其个体的孤立美感,而是取决于其在艺术史架构中的作用与意义。而在英国伯明翰的“广告牌计划”将展览由美术馆展厅延伸到公共空间领域,讨论艺术的边界及其与大众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在项目展结束之后,名为“见所未见”的主题展,则是将之前项目展徘徊在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自然、艺术与艺术语言以及艺术与大众生活中的具体讨论拉回到对于艺术本质的探寻中去。从视觉艺术最为基础的视觉感官的层面,来探讨当代艺术、艺术展览和美术馆的元问题。

主题展策展人首先确立的是这种探讨行为的模式,即对研究方法论的构建。区别于传统的主题先行的展览,本次主题展发展出一种“实践先行”的展览策略,这一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的策略思路将展览引向了一种建立在实验数据基础上的研究框架。对作品的陈列不再是展览的最终形态和终极目标,恰恰是展览研究行为的开端。首先是对于研究范围的限定,通过对于作品的选择来限制研究的边界,随后再通过对观众的行为和展览的效果以及作品所带来的影响等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对于这些原始数据的搜集,来获得展览前所不曾发现甚至不曾假设的新的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观点甚至是理论框架。这种展览的模式所对应的是本届三年展试图通过视觉的展览,进而上升到对形而上的思想理论进行思辨性的探讨的目标。从这种层面上来看,“见所未见”更像是一个实验和搜集数据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充分地去挖掘作品在视觉上乃至于视觉之外的内涵。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由展览中的视觉图像创造和传播理论文字所无法呈现的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理论的抽象性,让三年展对于理论的探讨更加的脚踏实地和言之有物。

【相关阅读】

遭遇艺术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即将开启

【组图】三年磨一剑 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华丽上演

视听盛宴: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广州大剧院当代馆部分

当艺术涌进人潮 记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正佳广场计划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