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观念艺术的美学思考 2012-10-17 11:15:33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作者:张晨 点击:
本文主要立意于思考与讨论当代观念艺术中是否还有“美”的存在。笔者分别从观念艺术反美学与当代观念艺术中美的回归两个角度,回顾了艺术史中理论家、艺术家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并结合阿瑟·丹托的诸理论与徐冰等艺术家的作品,尝试探寻今天观念艺术的某些特征与发展趋势。

丹托+徐冰?

综上所述,关于当代观念艺术的美学问题,一派观点认为观念艺术正是对于形式美的质疑,因而并无美学可言,更罔论其中观念与形式的孰轻孰重;另一派则坚信,虽然观念艺术的兴盛,一度压制了视觉与美学,但这却是仅限于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的事情,到了全球化开始的九十年代,美学问题甚至有可能再次成为观念艺术、乃至整个当代艺术世界的主要课题,而形式的问题在这一派看来,也并未在上世纪的观念艺术大潮中消失殆尽,恰恰相反,它一方面保证了徐冰等观念艺术家的极大成功,另一方面更将在今天成为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的一环。

从对这两派观点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艺术界与理论界在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的艺术问题上,并没有太大争议,即观念艺术兴起之初的近二十年间,艺术的“反美学”倾向是真实存在、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对90年代至今的当代艺术的看法上,一些美学家与批评家在方兴未艾的“反美学”声音中,坚信并提出了美学回归的预言。

在笔者看来,库苏斯将艺术完全等同于哲学的观点,显然过于偏颇,而卡特等人预言的依据,又稍显牵强,更像是美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相形之下,丹托的理论则更为中肯与温和,因而也更具说服力;理论之外,以徐冰为代表的观念艺术家,确实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成功,这种成功并非偶然,也绝不仅仅因为艺术家只是在观念作品中简单加入了形式,而在于这种形式的加入,是与作品观念巧妙、适当的结合,在不有悖于艺术家思想理念的同时,为作品的呈现增添了响亮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或许在观念艺术鼎盛的时期,艺术的形式也从未消失,它只是在观念的面前退居其次,今天观念艺术的品质,则恰恰取决于艺术家对观念与形式关系的处理上。即便美学没有回归,对“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来说,形式问题仍然是需要纳入考量范围的。

在另一个极端,不可否认的是,至少在很多中国的观念艺术家中间,存在着完全放弃形式问题的倾向,此类艺术家往往认为艺术的“当代性”与“前卫性”,只在于作品所表达、揭露的问题与批判精神,而这种批判在他们看来,自然是越强烈、刺激越好,以致可以完全不去考虑艺术创作中形式与观念的微妙关系,而偏激地奔向单一的方向。诚然,当代艺术的批判性是它得以生存的土壤,但在某些过于露骨的追求下,产生“食人”、“高干”等臭名昭著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昱的观念艺术作品,一直以身体、死亡等为主题,从他对自己代表作《植皮》的文本叙述:由一开始将自己的一块皮植到尸体身上的计划,到后来遭遇重重困难只能以植到一块猪肉上代替,[20]艺术家对于这一主题的迷恋可见一斑。而他另外一些作品,争议甚至更大,如他的《食人》,作为艺术家的朱昱从医院获得死婴尸体(六个月大左右),并把清洗尸体、烹制、以及自己食用的过程全部拍摄记录下来;而另一件作品《献祭》,朱昱以人工受精的方式,令一名志愿的妇女怀孕,并在婴儿四个月大时人工引产,将之喂给一只狗食用。[21]

今年3月20日,北京宋庄当代艺术馆举行名为“敏感地带”的行为艺术展,艺术家成力的行为作品《艺术卖比》以现场与一名女子做爱的方式,引起巨大热议。成力还将他的表演搬到宋庄当代艺术馆的屋顶,招来众人围观,更被网民戏称“高干”。[22]

我们不能否认,朱昱的作品确实揭示出死亡、伤害甚至某些宗教的意义,而他在制作作品时严谨考究、精心设计的工序,也不能说其完全忽略了形式,但是这一切所带来的极大震撼与对普通观众的心灵伤害,却彻底使人忘记了这是一件所谓“艺术作品”;成力的大胆行为,最终带来劳教一年的后果,虽然有人为他辩护,认为他的“作品”,或者说“行为”,揭示了中国艺术向完全商业化堕落的事实,并引发了某种政治批判的思考,[23]但是正如朱昱一样,成力的这番行为,逾越了伦理道德的边界,甚至可能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成力正是被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名逮捕)。众所周知,艺术家、艺术批评、艺术机构、市场、媒体等,共同构成了“艺术世界”,这同样是来自丹托的理论,[24]也就是说,艺术的生产与流通需要在艺术世界之中按照某种公认与约定俗成的规则与惯例进行,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同样需要艺术世界中法则的认可。既然艺术世界已经提供了所有可能的理论依据与游戏规则,成力等人的作品却偏偏要跳脱这些法则,转而去挑战一个艺术世界之外的伦理道德底线,并且这种挑战,是建立在撕破艺术的本体——形式之上,抑或以强烈的观念表达湮没了形式的设计,以期获得哗众取宠与一举成名的效果。那么,我们就很难称其为“艺术”了。

徐冰曾经说过:“好的艺术家其实都是思想型的人。最后思想是关键。他对社会、对时代、对文化、对他与社会的关系等等的认识都超于他的同代人。他又有一个本事,就是他可以把这种思想用一种艺术的方式给说出来,或者用他的行为方式给解释出来。我觉得好的艺术家、有价值的艺术家都是这样。”[25]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与他《天书》等作品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即艺术家需要有思想(尤其是观念艺术家),但同样不能忘记的是,这种思想最终仍需以一种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需要为观念穿上形式的外衣,否则便很容易跌入创作的极端而难称“艺术”。如果将眼光放到更为宽广的艺术史视野与艺术哲学的高度,正如丹托所言,艺术家们从“反美学”直到“反艺术”的实验,终归只能是实验(况且是已成历史的实验),实验之后的艺术并没有死亡,相反更需要去考虑其自身的定位与未来的发展。

现在看来,美学家们所坚信的美的回归似乎仍未降临,而这种回归是否会成为另一种极端?正如在中国,注重美学的艺术也始终强大地存在着,有时仍会走向与“高干”截然相反的绝对纯粹与唯美——真正做到观念与形式绝妙结合的艺术家,毕竟是极少数。对于全球的当代艺术而言,结合了形式美的观念艺术,能否像《当代艺术》等书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从今往后的艺术新宠?只能让我们拭目以待了。

[1]见“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http://www.cafa.com.cn/news/?N=2735

[2] 参见(美)阿瑟·丹托 著,王春辰 译,《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3] 沈语冰 著,《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p283.

[4] 康德 著,邓晓芒 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p46.

[5] 格林伯格的三篇文章,易英 译<前>与<走>,见于易英主编,《纽约的没落》,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1,p26.

<现>见于周宪 译,《激进的美学锋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p204.

[6] (美)H.H.阿纳森 著,邹德侬 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第二版,p572.

[7] Joseph Kosuth,“Art After Philosophy”, Art After Philosophy and After, Collected Writings, 1966-1990,Ed. by G. Guercio, foreword by Jean-François Lyotard, MIT Press, 1991,p19.

[8] Hal Foster,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Bay Press,1983.

[9] Ibid,p15.

[10] See Arthur C. Danto,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Noonday Press,1993.

[11] Arthur C. Danto,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Noonday Press,1993.

另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之二>,《美术观察》,2011.01,p122.

[12]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之三>,《美术观察》,2011.02,p130.

[13] 参见(美)阿瑟·丹托 著,王春辰 译,《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14] 柯提斯·卡特( Curtis L. Carter)美国密尔沃基哈盖蒂艺术博物馆馆长、密尔沃基马凯特大学哲学系美学教授。2001年至2004年担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1995年至今任美国美学学会财务主管。(见(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亚维茨 主编,刘悦笛、许中云 译,《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p187.)

[15] 柯提斯·卡特,<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亚维茨 主编,刘悦笛、许中云 译,《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p32.

[16] 柯提斯·卡特,<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亚维茨 主编,刘悦笛、许中云 译《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p41.

[17] Elizabeth Prettejohn, Oxford History of Art: Beauty and Art 1750–2000,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8] Ibid,p194.

[19] Julian Stallabrass, Contemporary Art: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0] 朱昱<“植皮”作品创作过程>,载巫鸿 著,《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p242.

[21] http://www.hudong.com/wiki/朱昱

[22]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2248362

[23]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2248362

[24](美)阿瑟·丹托,<艺术世界>(1964年),中译文见《艺术家茶座》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 http://weibo.com/2076115321/l4EVg8nN7#a_comment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