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去"与"打出来" 关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2012-10-27 16:56:40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晨 点击:
“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已故的国画大师李可染论述中国画传承与创新关系的名言。但是,当下的中国画领域,有部分人却认为老祖宗的传统不吃香了,传统绘画穷途末路。吃香的是中西结合,用西洋油画改造中国画这一套。

“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已故的国画大师李可染论述中国画传承与创新关系的名言。但是,当下的中国画领域,有部分人却认为老祖宗的传统不吃香了,传统绘画穷途末路。吃香的是中西结合,用西洋油画改造中国画这一套。结果,根本还没有从传统打进去,就想着打出来,为创新而创新。笔者近期参观了一些所谓的中国画作品展,展览中不少作品不中不西、非洋非土,虽名为国画,实际上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远离中国文化的意韵,根本看不出是中国画家的手笔,与中国画底蕴相去甚远。这些所谓的创新之作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稽之谈。

针对这些现象,书坛耆宿章汝老曾经说,“中国画的薪火传承只能靠在中国画自身范畴里的深耕发掘来解决”。相对于创新,今天的中国画更应该倡导传承。没有传统根底的创新只会热闹一时,必然行之不远。对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老老实实下苦功夫“打进去”远比一心想着与众不同的所谓的创新来得重要,没有真正“打进去”,何来“打出来”的真材实料的成果?而且,也只有有传承、有根基的艺术创新,才能得到欣赏者更广泛的认同,成为民族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可惜,现在肯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下死气力“打进去”的画家不多。

劳继雄可以说是难得的一位耐得住寂寞,在中国画传承下了苦功并成果斐然的海派名家。他本着一颗赤子之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呵护传统门庭,从中国的水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源头活水,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默默无闻的劳作,是对祖国优秀艺术遗产的真心回护。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忘记艺术也当“与时俱进”,其绘画化古为新,力图在中国画的自身范畴里寻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虽讲传承但又不泥古。不管是2012年上海艺博会“劳继雄专题展”上推出的劳继雄的《中国古代诗意图》,还是将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三山五岳——海派山水画名家展”中亮相的劳继雄的巨幅山水画《嵩山写真图》,我们都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劳继雄从“打进去”到“打出来”的艺术发展轨迹。

中国绘画艺术本来就有讲师承、重学养的传统,劳继雄于此有得天独厚之幸。劳继雄的老师是国画大师谢稚柳。极为难得的是,当年他不仅从师学艺,更以研究生的身份跟随老师学习古画鉴定。他按师嘱,从“四王”、吴历、恽寿平到清初四僧,从董其昌、蓝瑛、唐寅、文征明、沈石田、戴文进等明代各门各派到宋元诸家,循序渐进,系统研索,深得传统之精髓奥秘。上世纪80年代,以谢稚柳先生为组长的中国书画鉴定组受国家委托,历时8年,足迹踏遍祖国南北,完成了划时代的鉴定书画任务。劳继雄作为全程参与的唯一助手,过目历代名家书画达10余万件,写下了大量的实录笔记,出版了煌煌9卷本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这一不同寻常的经历,也令他对中国绘画的传统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常常会观者感受到内在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劳继雄始终认为,国画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为旨归。尽管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对画家绘画才能、笔墨技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内核和美学标准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传统画论中称中国画为“文之余也”或“文之极也”。“余”也好,“极”也罢,都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乃是中国画的根基所在。当代中国画创作还是应以中国文化修养作为有力的支撑,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编辑:宋林林】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