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楠:飞蛾扑火 2012-11-23 11:30:4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周刊 作者:唐冠科
并不是说叶楠选择以飞蛾和烟花作为创作素材本身有什么重大的意旨,任何将意义强加于事物的企图都能与更高的人类处境产生某种陈腐的关联。毕竟,他在一个完全的物质环境里长大。

《光线最后都随风而逝》

《迷失在光线之中》

两年前,叶楠在北京前波画廊三间展厅中最小的一间做了一个装置,他把含磷的颜料涂在墙上,然后用火柴摩擦墙面,在墙上创造出各种形状的图案。当时还在试验这一技术的叶楠还不能够完全控制他实践的安全范围以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安全。幸好,他工作的那间展厅很小而且是相对封闭的。所以尽管这一间展厅被完全烧毁了,剩下的建筑损失只是一些烧焦了的黑色印记,可以马上清理掉。而他的新作《飞蛾扑火》可以说是一个控制之下的对两年前那失去控制装置的回忆。

这一批新画作的素材,飞蛾和烟火,仍旧来自于大把火柴代替画笔与磷表面的摩擦。但从2010年“草场地失火”到现在的这两年里,叶楠对他不寻常的创作过程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选择飞蛾当其多数作品的主题,而其余的作品选择烟花,叶楠在它们的创造过程中找到了意义上的共同点——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画布上划火柴给予了画面更多的层次,而不是纯粹地利用这一技巧的装饰作用。飞蛾扑火的自取灭亡以及烟花灿烂绽放的图景除了它们过程的短暂并没有其他共通之处,但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人类行为从古到今之间的一个潜在而沉重的关联。

并不是说叶楠选择以飞蛾和烟花作为创作素材本身有什么重大的意旨,任何将意义强加于事物的企图都能与更高的人类处境产生某种陈腐的关联。毕竟,他在一个完全的物质环境里长大。叶楠毕业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其教育的重点在于研究和记录,以达到清醒认识具体问题的目的。叶楠说当他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日常生活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的威胁和危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这些恐惧是如此根深蒂固,今天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娱乐已经令他们满足了,至少对于富裕的人来说。对于其他人,比如叶楠,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们从《飞蛾扑火》中就能看到这一点。在题材上,这次的展览和《赤·磷》以及艺术家在过去两年里致力创作的版画不尽相同。在中国美院作为邱志杰的学生,叶楠参加了一些激烈的公共团体活动。活动的范围和关注点都很广博——更关注社会调查和档案研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宝贵的培训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空白空间,使得叶楠在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时能够发展出一个高度自我的创作模式。对新媒介的研究,比如这里的红磷,以及大量的参考素材,包括太空旅行等都助成了叶楠的创作,并确立了在年轻一代艺术家里的一个独特声音。

(唐冠科 作者系前波画廊学术总监)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