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旅英独立艺术家余晓 2012-11-26 11:16:20 来源:ARTouch
余晓,浙江杭州 人。2010年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目前在伦敦做全职艺术家。余晓的作品一直探索地研究绘画语言和结构空间的破坏重组的关系。

余晓

余晓 作品

 

余晓,浙江杭州 人。2010年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目前在伦敦做全职艺术家。余晓的作品一直探索地研究绘画语言和结构空间的破坏重组的关系。她一直以来保持的绿色主题和冷酷严谨的风格,抒发衰退的现代城市和废弃工业建筑潜在的伤感情绪,有意破坏视觉和形式逻辑,将速度和破坏后重组元素合成在仅有的二维画布空间内,探索各破坏元素重组后的平衡较量,在冷静色彩背后的潜在力量。2012年,其作品入选“英国皇家艺术院2012夏季展”。

记者叶菲与旅英中国艺术家余晓在其位于伦敦的工作室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主要围绕海外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发展现状,包括对自身的定位,经济来源等方面。这个对话属于ARTouch关注旅英华人艺术家发展系列。

记者: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余晓:当代就是此时此刻的意思。我之前有一个疑问,以前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艺术模式、流派,现在叫成当代艺术,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的艺术应该叫什么艺术呢?现在想来也无所谓,可能之后自然会有另外一个词来形容艺术的发展状态。现今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流派实在太多了,没有哪个词能够说明主要的流派是什么。而且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媒介,你甚至可以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去做艺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都可以是艺术,什么又都可以不是艺术的时代,但不是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如果有个人可以把握住那个点,把他想表达的表现出来,那这个人就是艺术家。

记者:海外中国艺术家的发展优势和劣势

余晓:我从来没想过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不是像一般的市场竞争那样,你要分析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这几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但我考虑的是我作品的特色,或者是我作品真正想表现什么东西,怎么样去发展我的概念和技术。这边的文化更多元,更国际。我希望现有的环境中吸收、学习更多东西。它会影响我,帮助我打开思路。

记者:在海外发展的生活来源

余晓:在经济上,我只要能够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做我的作品就可以了。我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基本收入,也会卖一些画。由于经济状况不允许,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做过要我自己花钱租场地的展览。如果说有这样的经济条件,我也愿意租场地办展览。但如果有好的机会又是另当别论,我不在乎花钱。

记者:卖画所得是你收入的一部分,是否需要为了迎合市场去创作?

余晓:我没有特意要去卖画。我觉得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真的非常困难。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艺术不像别的工作,它不是一个可以给你带来稳定收入的职业。艺术家要面临的困难还是挺多的。如果特意为了生计而去创作,考虑我的作品是不是要迎合市场、是不是要卖得好的话,我觉得不要做艺术家,做别的你可以有更加稳定的收入。

记者:你想做什么样的艺术家?

余晓:你刚刚看到我穿工作服的样子,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工匠,我在创造一种语言,这是我想跟别人说的一种语言。我试图让他人理解这种语言、读懂我在思考的东西或者是我想表达的东西。

记者:您介意被贴上“中国艺术家”的标签吗?

余晓:我不在于别人怎么叫我。我的国籍决定了我是中国人,我不反对别人叫我中国艺术家。我也没有想过我这个作品是为了中国观众做的还是为了西方观众做,我只想把它做成拥有我自己的表现方式的通行语言。

记者:您的作品里会不会有中国元素?

余晓:首先我想讲我为什么不刻意把中国元素放进去。因为这是我很熟悉的东西。我不想在西方艺术的大环境下玩我很熟悉的东西。在这我是以积累的状态去做东西,多学一些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很多人觉得我的作品非常西方,但是之前也有评论家说我的东西还是有一些中国元素。这可能跟我一直相信的平衡有关系。我的作品虽然做一些破坏之后重组的东西,但我一直在把握潜藏的平衡。我的稿子都经过很严谨的计算。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的东方主义。伦敦太多元化了,我已经习以为常。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