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应该怎么教? 2012-11-27 10:11:33 来源:《杭州日报》
昨天,美院象山校区,那座被戏称为“炮台”的最高建筑内,顶楼12楼会议室,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16家顶级美术学院的院长们,正在进行一场题为“继续实践:艺术教育的实验性”的峰会论坛。

昨天,美院象山校区,那座被戏称为“炮台”的最高建筑内,顶楼12楼会议室,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16家顶级美术学院的院长们,正在进行一场题为“继续实践:艺术教育的实验性”的峰会论坛。

一天前,论坛的发起人之一,芝加哥美术学院的前任院长托尼·乔内斯形容这一论坛,“金字塔尖的讨论”。昨天论坛的开题,托尼再次拿出了他的小金字塔,“把塔尖削掉,露出一个小平台,全球能跻身在这个平台上的美院,大概有二十多家——但正是这二十几家精英院校,也许将影响到全球几千所美术院校的走向。”

关起门来,大佬们都在聊什么?

上一届论坛的主题是“基础教育”,讨论各大院校大一新生的艺术教育如何展开。各大艺术院校的院长们发现,有的院校将基础教育的时间翻倍,与此同时,却也有院校取消了基础教育——各有各的作法,没有定式。

正如这届论坛上,聊起“跨学科”这一艺术教育的大热话题,同样出现了争论——有院长认为,“跨学科”应该是建立在精于本专业的基础之上,粗浅地“跨学科”意义不大,我们更需要的是高端的“跨”,同时将每件事情都做精。而且,并非所有的艺术院校都必须强调“跨学科”,有的院校,就是应该专注于“专业”。而也有院长认为,“跨学科”更大的意义在于,打通一种思维模式:各学科之间的最大区别,与其说是专业性,不如说是思维方式。

院长们关起门来的聊天,更重要的意义,也许正是在于交锋中的互相启发。

四年前,一次看似普通的咖啡时间,催生了一个名为“国际美术学院院长网络”的组织。

这个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联合全球12个国家的16家顶级美术院校共同发起并建立的国际学术组织,按照潘公凯院长的形容,是一个“关起门来探讨艺术教育领域的问题”的思想平台,并且“尽可能地学术”。

与此同时,美院的学生们又在关心什么?

每个院长的桌前,放着一页纸,上面是十个从中国美院学生中征集的问题。

都是些充满话题性的问题。

——你认为艺术可教吗?

——艺术家是美院的培养对象,还是副产品?

——艺术市场对贵校的教育是否产生了冲击,又将如何应对这种冲击?

——在数字媒介的冲击下,传统艺术创作模式应该如何存在?

托尼院长形容十年前的艺术院校学生和今天学生思维方式的区别,“简直就像是两个星球来的”。全球语境下,今天的学生不仅拥有全球化的学习途径,而且,还能面对面地向全世界的院长们发问。他们将在今天下午5点半的象山校区小剧场,听院长们面对面的回答。

与此同时,昨天下午6点,一场由美院学生主导的“实验在继续: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育展”也随之开幕,展览分为理想、生活、新知三大板块,向公众展示了来自中国美院各系科的十个实验性教学案例。

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看来,艺术创造的实验精神正是艺术活力的体现。历史上的很多艺术运动,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一个时代,引起社会变革。比如已经近百年历史的德国“包豪斯”,从一所设计院校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简约主义艺术设计的代名词,引领了材料革命、建筑革命,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艺术语言。在许江看来,实验不是目的,实验指向的是一种新的开端——艺术的实验精神就是应该不断地重启新的开端。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