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以为像韩妙第这样的有识之士是能理解我说的“水墨与当代性无关”,遗憾的是,韩妙第居然不懂,批判的也像在蛮打,这说明,大多数的艺术家、批评家、理论家也是不懂的,看来我有必要回应一下韩妙第,随便把我的观点作进一步阐述。
回应韩妙第的第一点批判,1、由于没看懂我的文章,首先,我没说油画与当代性有关,更不会提出这种愚蠢的言论。不过当代性是可以选择油画作为表现方式。 2、清朝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你就认为是“笔墨可以当代性”了;那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你又是怎么理解。自信的韩妙第这下怎么没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随便拿别人的话当令箭。问题的最关键的是:是“当代性"的引领性力量构建新时代,是当代性催生出新时代,就像抽象艺术和立体主义对时代的贡献(估计你不懂),而不是时代自己突然新了,然后再催生了当代性。“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体现是的对既定时代的依附,不具有当代性的精神诉求。再说,石涛说的是“笔墨当随时代”,而不是“水墨当随时代”,因为,“笔”在这里至少有绘画形式(技法、语言)的意思。但不管如何,都不是现代语境下当代性的含义。
同时,你对宇宙观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是一无所知的,这说明,一方面你自身对宇宙学常识一无所知,并且,也不知道艺术思考是与科学思考在很多层面相对应、相呼应的。估计你至今不明白牛顿的绝对时空的宇宙观是什么概念,所以,你也不会明白达芬奇构建的透视原理及色彩理论关系是和牛顿的宇宙观及光学原理相对应的;我也料定你不了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确立的四维相对时空的宙观概念的,否则你是不会说出这样无知的言论,其实,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就是对应着爱因斯坦相对时空的宇宙观的,就连抽象艺术的思考都和宇宙观相关联,难怪你认识不到康定斯基懂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我之所以把“当代性”强调在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是因为后工业文明的文明基座里包含着现代科学、宇宙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政治学,经济学,道德学等,这些远远完善、优越于这之前的学问;所以,只有在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与建构,才是开创性的当代性。
回应韩妙第的第二点批判。可以看出,韩妙根本就不具备完善的哲学思辨能力,连价值观意味着价值取向都不懂,更不知道思维的能动性有什么作用,就连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也不具备。看来,我得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让你清楚一下,好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想吃”就是价值取向,“吃了”才是实践,这就是是价值取向(价值观、观念)在前,实践在后;另外,再举个有关科学的例子,还是以爱因斯坦为例,爱因斯坦以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出《狭义相对论》理论,最后,居里夫人在爱因斯坦的理论(质能方程)的指导下提炼出两克的铀物质,理论在前,实践在后,是理论指引下实践的。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多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省的闹笑话。
回应韩妙第的第三点批判。首先在这段话的开头有“如果”两个字,是针对王林强调的文墨的文化属性发问的。你连“设问句”都没看懂,可见你在语言学修养上差的一塌糊涂,你居然看都没看懂就瞎说了一大堆。并且,我在下文中也提到了水墨的材料性。
回应韩妙迪的第四点批判。再次看出你对语言学造诣很差,对语言含义的理解力极低,所以会说出没意义的话。你该不会连“当代性”中的“性”字是指“性质”的意思都不懂吧,先假设你懂,那好,既然“水墨”作物质,只能具备物质性,而不是艺术性。那么,作为物质的“水”和“墨”的物理性质上是否的当代性,有,再给你普及一下,“水”中的“重水”就具有物质的当代性,是尖端技术上的宝贵资源,制造原子弹的必要材料,所以具备物质的当代性。“墨”也有物理性质上的当代性,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多掌握点科学知识就自然知道了。另外,你说“水墨”材料在画家画后就具备“艺术性”。这显然是因为对“物质性”与“艺术性”的概念混淆不清(语言学不过关)造成的。要知到从“物质”到画家,再到作品,再到“艺术性”,这之间要有好几重概念的跨越啊。再分析一个例子:碳水化合物(物质性)构成了韩妙第的生命体(生命性),韩妙第具备了人的思想(人性),你该不会认为“碳水化合物”的“物质性”和韩妙迪的“人性”在概念上是可以并论的。如果你认为可以并论,那无疑是说碳水化合物具备人性。
回应韩妙迪的第五点批判:你还是没读懂这段话,实在要命,这段话明明指出,作为理论谱系非常成熟的西方,压根就不会在材料(油画颜料)与绘画种类寻找当代性,因为这与艺术当代性无关。只有中国人才会傻逼到把材料性和当代性混为一谈。最后,我再次告诉你“水墨”不具备艺术的当代性,“当代水墨”是伪命题,“当代书法”也是伪命题。如果你还不理解的话,我再分析几个例子给你,徐冰的“铁凤凰”,你该不会以“当代钢铁”来命题吧,蔡国强的“烟花”,你该不会说成是“当代火药”吧。一句话,材料永远与艺术性无关,更别说“当代性”了。
我突然感到现代人“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少对现代知识的系统认知造成的,就像你(韩妙第),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何谈产生新的价值取向,构建当代性理论。
2012、12、07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