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造假水太深 满街“国宝”多是赝品 2012-12-10 11:45:14 来源:齐鲁晚报
一位搞收藏的朋友,最近通过熟人收到两件“金陵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报价都比外面便宜,送去找行家鉴定,全是假的。两张画,一张出自老人当年的学生,说是因为要换房子,资金不够,愿忍痛割爱云云,实际上是精仿先师之作。

裱画高手拼接

假画天衣无缝

中国艺术品屡屡拍出天价,真伪之辩也愈演愈烈。去年,针对举牌过亿的《砥柱铭》和《平安帖》的争议,拍卖行一句“艺术品拍卖不保真是通行的规则,买者自负”,市场潜规则的风险可见一斑。现在,大量流通的作品是临摹之作,其实,临摹先人之作古已有之。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街头看到一幅仿冒其《夏木垂阴图》的假画,挑明后,画贩跪地求饶,称乃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而今人造假,更多的是受暴利驱使。古人作假,尚有一惧,冥冥之中,恐神灵先人惩罚,有时作画还故意留点破绽。而今人作伪使出浑身解数,赌咒发誓,不惜用各种手段“做实”,利益驱使下,无所不用其极。2000年,李可染先生的儿子李庚临摹其父的一幅画作在上海上拍,作品与其父风格非常相近,李可染还亲自在画作上题字:“杏花春雨江南。此小儿李庚摹吾旧作,略有似处。可染题记。”当时就有藏家笑道:“这幅画太像李可染的作品了,改个款就可以当李可染卖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过了两年,这幅画果然出现在北京的一次大型书画拍卖会上,只是题款成了“杏花春雨江南。可染题旧作”。“此小儿李庚摹吾”等字迹都被挖掉,经裱画高手拼接得天衣无缝,最终以高价拍出。

换手率一年三次

大家都玩“跑得快”

书画市场赝品泛滥,有些地方拍卖会上甚至出现满场皆假的景象,有些“佐证”拍卖的出版物名家画册,里面充斥大量“狸猫换太子”和掺沙子的手法——有几页真的,再掺杂些伪作,而在拍卖会上出现的,往往是这些掺沙子的伪作,叫你真伪难辨……近几年,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古画市场身价飞涨,市场上几乎一夜间冒出大量“真精新”的唐宋明清“上品”古画,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许多赝品只能靠讲故事存身,一些不法画商通过与拍卖行勾结,假画拍成了就对半分账。暴利驱使下,中国书画市场换手率是一年三次,往往是这场拍卖会才拍下来,就直接转场去接着拍了。每拍一次来回手续费要20%,如果每次加价50%,转手两次价格就要翻一番。艺术品在频繁换手中的“炒作性增值”,并不代表其本身价值,大家都在玩“跑得快”,都知道讲故事不靠谱、很烫手,但击鼓传花的游戏还在继续。

假画赝品泛滥,损害收藏者和投资者信心,更有伤中国文化的传承。当炒作、欺骗和蒙蔽成为赚快钱的不二法门,市场的公信力就日渐式微,这个市场这样玩下去,假画充斥,底线丧失,延续千年的文脉必然面临断裂的危险。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