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行为艺术如何完成心灵治愈? 2012-12-11 17:41:57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郑渝川
我国著名策展人、艺术研究学者蔡青,曾先后移居德国和美国,多年来一直从事艺术研究、策展、行为艺术实施,在“复合身份、多重地点、全球游动、游移平台”特点之外,还反映出题材和所指的多向性。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蔡青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0月

我国著名策展人、艺术研究学者蔡青,曾先后移居德国和美国,多年来一直从事艺术研究、策展、行为艺术实施,在“复合身份、多重地点、全球游动、游移平台”特点之外,还反映出题材和所指的多向性。在多年扮演独立艺术家暨策展人的身份后,2007年后,蔡青回到母校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而后留校任教。《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这本书即是由蔡青博士论文扩展而成。

这本书只有20余万字,篇幅200余页,却讲清楚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什么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中国的行为艺术发展形态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行为艺术通过其互动性,可以带来治愈心灵等正向作用?应当如何发挥这样的作用?

行为艺术通常被视为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也有人定义为“表演艺术”、“观念艺术”。蔡青对行为艺术给出的定义是,“艺术家亲身加入,精心策划而推出的行为或事件,并通过与人们交流,一步步发展,形成结果的过程”。所谓艺术家“亲身”参与,则包括物理性的身体参与,或精神性的、心理上的身体参与。

行为艺术观念性很强,直接表达艺术家本身的观点与行动,这与传统艺术多采取迂回表达手法的做法大不相同;而其表现空间也具有无限的潜能,走出了艺术家的画室、创作室,以生活处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为资源,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现状或变化,通过一个场景衬托出艺术家想要吸引公众关注的社会性容量。

蔡青在简要回顾叙述行为艺术的发展史后,进一步指出,行为艺术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就是其互动功能——互动性是行为艺术打破传统艺术高高在上、封闭性的重要特性,通过互动才能让观众成为再创造者,构成作品、主旨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行为艺术才打开了沟通人们共同记忆的门槛,形成了某种未来期待的基础,调动起人们(艺术家、观众乃至其他人)共同的疼惜、羞耻、感动、难堪、悔恨乃至一般良知。此外,行为艺术的互动功能,在电视、互联网时代,还将改善原已日渐生疏的人际关系,促成人经常性的反思、重拾被遗忘被忽略的传统价值,因而可以起到精神疗愈作用,对人心是一种慰藉。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一书上半部分介绍了行为艺术互动的各种形式。首先是身体的互动,早期、中期行为艺术常常进行“封闭式的互动”(实验),通过限制艺术家自身物理活动来促成观察、反思;“与他者或物的互动”,则刻意通过引入人与他者或物的关系,来让事态被促进或推动,推动观众形成互动;“偷窥与角色的置换”,最大范围地调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营造出让观众感觉成为主体、主角的空间与气氛;“集体性的动员和参与”,这类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内地出现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地切入社会热点话题,与城市发生关系。

再来看精神性的互动。身体互动通常较容易实现相互了解,而精神性的互动则会产生误解,即观众误读艺术家的愿望。另一方面,在行为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对于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恰当地运用情绪的感染力能够更好感动观众,沟通情感,达到有效和广泛的互动。精神性互动的高度发展,会促成极具现实批判性的行为艺术出现。而在近年来,是对着电子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行为艺术的互动效应发挥更趋明显,艺术家发挥才干的空间大大扩展。

为什么说,在不少人看来,本已显得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的行为艺术,还可以发挥治愈功能,让陷于种种困惑与煎熬的人们得以完成精神疗愈?行为艺术是动感的,并且还是现场的,因为具有更直接和更敏感的触觉与表现性,具有感染性,不受媒体限制,可以自由运用以及随机应变。

行为艺术对于一些参与者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由艺术家引导和启发,使之加入行为的过程,从而激起参与者的投入并且从中得到反馈。书中特意提到作者蔡青帮助他的疯二叔进行行为主义实践的例子。蔡青的二叔参加过抗美援朝,是随军军医,在战场上负伤,从此停留在革命的年代,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在二叔的家里,堆满了革命著作,他将他的全部退休金用到了宣传政策方针的“事业”上。简言之,蔡青的二叔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蔡青做了一个《寻找我二叔》的计划,陪同二叔先到北京与许多文化界的朋友见面,走访名胜古迹,最后组织了一个二叔事迹展。

与之相类似,国内一些艺术家策划的行为艺术实践,也对准了不同时代感的事件、元素结合在一起时带来的悖谬,让当事人看到,获知某种意义的社会关注,从而完成心灵满足。这方面最典型的主题、实践例子就是围绕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失独”现象,让不幸的当事群体受到慰藉,并设法让社会关注、关怀这些当事者。

【相关阅读】

行为艺术何以进课堂

范美俊:行为艺术的四个特征

行为艺术要完成心灵治愈,需要破除相关的社会偏见,观众也好,文化评论家也好,都需要克制因一时的不适感,或感到主题难以理解而生的排斥情绪,有必要拿出一定的耐心去理解行为艺术作品的寓意、智慧。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