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我与城市——“雕塑中国” 2012-12-12 09:44:56 来源:cafa.com.cn
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央美艺术投资有限公司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央美艺术中心共同承办的“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于2012年9月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育慧里3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开放,围绕这次展览还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座。

展望.jpg

展望

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央美艺术投资有限公司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央美艺术中心共同承办的“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于2012年9月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育慧里3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开放,围绕这次展览还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座。

2012年12月8日周六下午两点至四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展望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我与城市”的精彩讲座,担任主持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讲师刘礼宾。刘礼宾首先对展望作了介绍,“展望是中国当代最重要且身价最高的观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艺术家。但同时,他不仅仅是一位雕塑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在教学期间培养了出色的雕塑人才”。他坦言展望最让人敬佩的一点是其对于艺术作品的即时反应,认为这其实是反映了一个人艺术判断力的素质水平,也是大家最需要学习的能力。对于讲座的题目“我与城市——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空间意义的形成”,他强调这里的“城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含义,即人们生活其中的物理城市,而是包含了多种复杂的空间意义,如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甚至于个人的生存空间等等。在这次讲座中,二人主要以对话的方式,结合展望的实际经历与作品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其间还涉及了艺术精英性、艺术语言、艺术的政治性、艺术作品的公共性与私人性、艺术与宇宙的关系等概念。

展望通过多媒体呈现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的第一手材料,首先强调了艺术家不能想太多的理论,否则就会远离真实的生活本身,因此他选择远离理论。讲座的题目主要是受到了之前隋建国的“我与学院”的影响,主要论述的是自己与城市关系的建立与密切联系。

展望对此举了两个例子作了说明,当初央美入学的时候他曾被雕塑系书记问过一个问题:如果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该如何?他当时的回答是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层面他是愿意的,但从个人角度来看他认为自己这几年的专业知识更适合在城市发挥。从中展望提出当代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与前提就是国际化,说白了就是北京、纽约、伦敦等这几个城市的事,虽说艺术属于人民,但别说农村,就是二线城市在这方面也是有欠缺的。这是一个规律,艺术总有最顶尖的,然后一步步向外扩散,就好比往水里扔一块石子是一个道理。因此,他认为当代艺术与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在他的毕业创作《街道》中就反映并挖掘了了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因为街道是城市特有的产物,混杂了公共性。而在随后《坐着的女人》等一系列作品中他选择了超级写实的艺术语言,隐藏个人目的,忘掉学习的语言,虽然最终仍未达到纯粹的客观,但整体上表达的内容还是倾向于观念而非表达性上,即试图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而非雕塑语言来表达。

在展望看来,他心中的“城市”概念的形成与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他从小生活的北京城正值工业化的大浪潮时期,他所居住的地方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道路一边是高大、整齐划一的工厂与宿舍,另一边则是传统的四合院,他的外祖父就住在其中。展望的外祖父是一位有着文人气息的画家,擅长绘制一些山水、花鸟等册页,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随后九十年代初,北京发起了一场拆迁新建的热潮,特别是对王府井这一文化中心的改建对展望、于凡等敏感的青年艺术家产成了极大的触动,可以说,正是在这种工业化与文人性的两极矛盾的穿梭中,他逐渐形成了对“城市”观念的认识与理解。

展望最著名的系列作品《假山石》充分体现了以上这些思考,作品主要选用了不锈钢作为雕塑语言,模仿了真实的太湖石的外形,它外在的物质性、都市性与内在天然的文人气质存在着矛盾,正如城市工业化与传统元素的矛盾,但在这个作品中两者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望在这里完成了对这一矛盾的阐释与调和。这件作品目前被展陈在街道、公园、国际各大博物馆中,这正是他的目的所在。展望试图使人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看到中国随处可见的太湖石来表现自己“艺术品公共性”的想法,因为一般的艺术品总是被标榜为“独一无二”,并被少数收藏家掌握,而他所做的就是要对这种“艺术品精英性”的反叛。

此外,展望利用“假山石”这一媒介符号作了大量的艺术实验。在《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中了利用材料本身不断带领自己尝试了从“河湖”到“海”再到“公海”实践,完成了对“空间”的延伸,并在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摆脱了政治、国际等概念的束缚,对“公共”这一概念做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并不仅是人人都能拥有才是公共的,没有人可以拥有也是一种公共性;在《新补天计划》、《极点——珠峰计划》等作品中展望延续了对“空间”的探索,将足迹蔓延到人类生存以外的空间中;在《我的宇宙》(英文翻译为“My Personal universal”,展望认为其更为贴切,并强调了它的私人性)中展望阐释了他个人对于宇宙的解释,并通过爆炸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宇宙的解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立场的根本来源,中国的文化植根于老子的宇宙观,并影响了韩国、日本等国家,而这种连续性在文革时期被切断,当代中国的文化立场是来自于西方的“科学解释宇宙”的宇宙观,这里展望强调了建立自己宇宙观与文化立场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刘礼宾在讲座中对展望的讲述随时做着回应与评论。他首先认同了展望艺术精英化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状况,并对其批判、战胜传统的反叛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来,展望身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境况的透彻理解,一是对艺术语言的“游离”态度,对于后者,刘礼宾认为这种主要是能够从艺术创作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而不沉迷于个人习惯的警惕性与游离态度是十分值得学习借鉴的。

【相关阅读】

展望:艺术的真与假

总结与展望 99艺术网一周展览现场报道推荐

展望:空间维度的思考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