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津:吃,是我永远存在的“借口” 2012-12-19 14:30:0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白橡皮
行万里路不只是看风景、画山水,实际上是要让自己的思想处于不断的新颖刺激和生活当中,这样艺术家对生活、对自己的艺术才有新鲜感,“老树”才能开“新花”。

99艺术网: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界一直存在当代与传统的讨论,您曾经在一篇采访中谈到中国画走出传统、走出现代特别难。您觉得难在什么地方?

李津:因为本身这个话题就难,我们该怎么界定走出传统?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水墨都是跟传统没有什么联系,我觉得走出传统确实需要先进入传统。

99艺术网:中国画本身现在存在问题吗?

李津:中国画的材质和中国画这种形式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是我们掌握这个工具和材料的“人”出问题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所有的不成功归结于画种,归结于这种语言方式。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和审美受到了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大的挑战,社会开放以后很多西方语言方式进来了,所以艺术家就会在这里纠结,一方面想保留什么,一方面又要沟通,纠结的结果往往是导致艺术家在很多的情况下偏离了主题。

如果说中国画有没有未来?我觉得没有意义。因为它已经存在那么多年了,只是在转型当中,我们把最简单的理念扩大化,就成为一种界定了,谁是新的?谁是旧的?谁对历史有交代,对语言有贡献?谁没有贡献……这些都是人为分的。

99艺术网:您刚才谈到人的问题,现在有一些当代艺术家在逐步地回归到传统,尝试一些传统元素,从突破传统到回归传统您觉得两者之间有没有悖论?

李津:我认为现在的一些艺术家开始以一种传统的、具有当代感的语言进行叙事,其实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当代感”在西方也是传统的,只是借助的语言方式不一样。他们最早把这种语言引进来,比如苏联、早期古典绘画部分,他们所阅读另外一个古典是“当代的古典”;比如我们看到的好多“所谓的”现实符号和中国符号,东方因素的东西也是一个选择。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变,他们关心的角度,给自己的定位都没有变,而且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对形式和语言的选择体现的是艺术家跟社会的磨合,有敏感度的艺术家会选对的话题,但是仔细看他们的画,他们所有属于个人的东西跟那些选择没有关系,无论艺术家是属于温情的人、怀旧的人,还是伤感的人,最终还是看他画画能力如何,这个是我们应该更多关心的话题。艺术家无论是回到了传统还是回到了古典,这都是借口,对看他们的人来说也是借口。

“艺术家只有更加单纯,才能占有展览空间”

99艺术网:回到您的这个展览,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您这次展览所独特的地方?

李津:接这个展览之后我到今日美术馆去看空间,到今天的布展证实了我的第一判断还是对的。这么大的空间,只有更加单纯才能占有这个空间。

我之前就在考虑怎么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占有这么大的空间呢?最后我觉得用一个这么长的台子和光线就够了,再看里边还有可读的画,这样细节和整体框架就已经OK了。另外,这是我第一次一进展馆就不想占有墙壁,因为我还是希望观众能够近距离阅读,但墙壁一般都需要观众退很远,这也是西方油画和挂轴中国画的特点。

我在美国曾经跟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有过一次对话,他所关注的正是我这次展览作品如何展示的问题,他认为水墨画的展示方式如果跟当代太不协调的话,那水墨的语言必须革命了。如果让我说这次的展览我最满意的部分,那就是我对空间的处理,这是我以前展览里从未尝试过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