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历史、时尚、艺术与市场的串联 2012-12-20 11:19:40 来源:顶层  作者:程煜 
在莫干山路M50 的个人工作室里跟薛松见了面,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朴实谦逊的。有话就说几句,没话就沉默一下,基本属于不带自备“宣传攻势”的那种低调中年男。但气氛热一点的时候,又会嘿嘿乐着,没很多自我防卫的样子.

薛松在他莫干山的工作室内

在莫干山路M50 的个人工作室里跟薛松见了面,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朴实谦逊的。有话就说几句,没话就沉默一下,基本属于不带自备“宣传攻势”的那种低调中年男。但气氛热一点的时候,又会嘿嘿乐着,没很多自我防卫的样子.

10月27日到11月6日,薛松《穿越历史与时尚1988-2011回顾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展。同期举办的薛松作品学术论坛上,评论家研究员们都笑说“才40多就办回顾展啊!以后咋办?”四十多岁就回顾一把像是有点显早,不过这也就是一个展名而已。但四十多岁当儿,作品在文交所上市,则是可以作为上海画家中坚力量的代表——2011年7月1日,薛松艺术品组合产权产品在上海文交所挂牌。于是,除其作品要能穿越历史与时尚之外,在不惑和知天命之间漫步的薛松还需同时穿越艺术与市场。

关于薛松作品回顾及研讨

这个自打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后就一直留在上海的薛松遭遇过挺著名的一把火:毕业后分到上海歌剧院,而他画室就在后台旁边。90年某天后台突然起火,画室也烧起来了。火灾后,薛松便开始在残骸中挑捡一些碎片,之后进行拼贴。他的这一烧烤、拼贴的创作方法沿用至今。

所以在这次学术论坛上,不少人提到了薛松的火灾。文艺批评家吴亮说:“艺术家遭遇火灾的也不乏其人,但能从灰烬中发现一个新世界的,却只有薛松……一切都很偶然,火灾也必须要适度,这个机会让薛松碰上了。”上大美院教授李晓峰说:“别人或许经历火灾被烧死了或烧疯了、傻了,薛松则是被火烧醒了、通透了,他非但没有谈火色变,反而与火不离不弃,更情深意切于人间烟火。”

但我们不妨认为,火灾只是一个契机。没有这个契机,一个有想象力的艺术家也会遇见其他契机。90年以后,薛松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图式和语言,创作了书法系列、山水系列、与大师对话系列、都市题材系列等等。策展人李旭也在回顾展的前言中写道:“薛松的艺术语言建构在‘解构’与‘再造’的基本语法上,通过剪切、烧灼、拼贴与组合等基本手段,他把巨量的图像和文字残片重新组合,造就了观看与思考的全新方式。”

在这次筹备了两年的由李旭担纲策展人的薛松回顾展中,这些系列的主要作品都被一一呈现。该展由香港设计师梁志天进行展厅设计,地上铺设了地毯,还放置了白色的坐具,一改展览空间的生硬感,不少观展嘉宾随意地坐在厅中看看聊聊,为上海美术馆平添一份圈内友好气息。而由美术馆主办香港季丰轩画廊协办的薛松回顾展确实邀请了不少圈内人物,各界藏家、画家、画廊主、媒体朋友汇聚一堂,颇有欣欣向荣之意。

“过去没有做过回顾展,看见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全部放在一个空间里面,这是第一次,给了我很多感受。本来就是想做一个二十年时间段的展览,怕别人误会怎么一下子就结束了,所以最后决定还是定位成回顾展,回顾展给你一个机会去梳理、反省,通过呈现历史思考未来该怎么走。”薛松在回顾展后曾对记者如此解释。

记者也在开幕式时参观了回顾展,得到一个很深的印象:薛松的作品具备当代艺术需要的独树一帜的表述手法,虽借用政治波普和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却并未直接提出批判现实的强烈意象,而把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观者。求证他本人的时候,他也表示同意我们的发现:“我的作品的确是比较温和的。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我在90年代画的‘毛’就可以上,他们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而其他人的一些‘毛’就不能上。”

在同期论坛上,四川美院教授和批评家王林肯定说,“薛松能够在20年艺术追求中,坚持用烧毁的文本、拼贴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这需要毅力也需要才气。因为如果没有艺术才气的话,图式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图式是很容易意识形态化的,也很容易被市场操作成为僵化的东西。在图式创作中保持活力,这方面薛松是一个代表。”

但王林也提出,他在观展后感觉“绘画样式突出了封闭的气场,应该加以开放,表现出艺术家自由创造的精神。现在的样式有点闭塞……仍然在构造一个视觉中心。其实这种整体性并非绝对必要,也许打破宏观叙事的中心性,就会产生新的可能性和开放性。这个问题应该从绘画本身去考虑,不单单是怎么做绘画装置的问题。”

我们特地就此关键点询问了薛松,他坦承“画面是从生的做到了比较熟的阶段了,有时候是靠惯性换个题目在做了;从前生的时候,做起来很兴奋,现在兴奋感少了。所以下一步的确要考虑如何突破如何打散。就像毕加索也说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画画,其实技法成熟的艺术家都会面临这一步,要如何把技法抛掉。”

研讨会时众人都认定薛松是“中国做烧烤和拼贴最执著的人”。我们便询问他本人将来是否会开辟新的方法。薛松确定地说自己会在这个基础上坚持走下去,不会突然改换完全不同的面貌,“一定是能认得出是我的作品,但会有改变”。执著,似乎是有点全方位的,除了绘画。1985年以来,薛松一直在上海学习生活工作着;2000年,薛松就作为第一批入驻者来到了莫干山路,呆到现在也十年出头了。所以,画风也应该是会坚持下去的吧。

关于薛松的市场化体验

薛松第一次卖出他的画,是在1992年。那年,英国驻北京大使馆文化处为他举办了《薛松画展》,一个出席画展的外国律师出1000美金买走了他的一张画。“大发财的感觉,回来请朋友们喝酒,好多人都喝醉了呐!大家都很高兴说,真还有人买画!”薛松忆起当初也忍不住露出笑意,“当时北京的那几个也是靠使馆文化处的,我开画展的前两天,好像意大利使馆在给张晓刚办个展呢。当时的使馆文化圈里有许多画画的、搞摇滚的,还有诗人。”不得不承认,当代艺术的第一把推动力,是西方人。到今天,当代艺术在国内也算如火如荼了。目前代理薛松作品的只有季丰轩和香格纳两家。也有不少私交甚好的朋友,后来也成为他作品的藏家。但他基本上不直接卖画给友人或客户,而是推荐他们去画廊买画。

【相关阅读】

赞美它,就是批判它,反之亦然——薛松印象

薛松最新版画签字仪式在MOMO ARTSHOP落成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