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年度回顾 喧哗骚动,何为艺术之美? 2012-12-28 10:56:40 来源:南方日报
艺术家被赋予神秘权力,艺术品被赋予耀眼光环,人们像呼唤明星一般呼唤标新立异的艺术家……很难有人说清楚,这其中多少是短暂泡影,多少是易逝流光。时光穿梭到2012年,中国艺术界在表面的喧哗中,静水深流,孕育着某种沉静的力量。

回溯之美 岭南大师百年展进京

2012年,在假拍风波、经济环境、学术困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的艺术进入调整期。而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传统艺术品板块的升温,象征着文化传统回归的力量,直接推动了古代精品在民间流传的力度。2012年,艺术界涌现出一股回溯的力量。

在艺术思潮最为活跃的广东,今年美术界集合各种力量,为黎雄才、关山月两位前辈大师进京举办百年诞辰纪念展。8月和11月,“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和“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相继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其中包含着广东美术界的某种集体思考,在一个艺术价值日渐多元的时代,正本清源,让画坛后辈重新认知大师、认知传统、认识艺术。

与艺术界回溯传统的势头几乎同步,2012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开始“回头”,市场不再盲目推出天价,买家更加理性,学术性、研究型收藏更占上风。

6月,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善本以2.162亿元成交,成功刷新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为古籍拍卖树立了一个新的市场标杆。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的“过云楼”藏书创造了市场奇迹。

随后,“过云楼”藏书拍卖更是引发了北京大学与江苏方面的收藏之争,成为2012年拍卖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事件。“过云楼”藏书上演的“神话”背后,人们史无前例地关注拍卖品本身的文化意义。

2012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低迷,埋伏下某种洗牌和自省的力量。无论是今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还是以过2亿元成交的“过云楼”藏书,都象征着传统收藏板块的回温。市场的艺术品资源目前进入到一个相对“枯竭”的时期,人们对艺术品的投资更加理性,不再追逐天价符号,而是开始趋向于那些背后富含文化价值的艺术品收藏。

传承之美 人艺六十载经典再现

“一颗麦粒,必须死在土里,才能永生。”重温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缔造者焦菊隐的这句话,回顾北京人艺60年之路,人们重新发现了艺术的传承之美,坚守传统之美。

2012年,北京人艺迎来花甲之年。有人说她美人迟暮,有人说她阳春白雪,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一个甲子的老剧院却在60岁之际,引发了人们持久的关注和追问。

在一个大众媒体文化时代,文化艺术的生产也沾染了“工业化”生产模式,偶像的产生可以复制,经典的产生可以摹仿。当大多数观众沉溺在“宫斗戏”、“战争剧”的快餐文化之下时,人们期待花甲之年的北京人艺可以提供与众不同的审美范式。

60年之际,北京人艺陆续推出17部纪念演出剧目,带来一整年的经典戏剧回顾。从年初开始,《家》、《鸟人》、《天下第一楼》、《蔡文姬》等十几部保留剧目展演全年;《喜剧的忧伤》一票难求,获得巨大商业成功……人们在60年不倒的北京人艺身上,看到艺术的永恒之美。

一是坚守。从北京人艺的奠基人物焦菊隐开始,奠定人艺现实主义演剧风格。北京人艺60年几代名家苦心打磨的经典剧目常演不衰,甚至造就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可以归结于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坚守。如今中国文艺界在国际最耀眼的亮相,无论是莫言斩获的诺奖,还是贾樟柯《三峡好人》斩获的威尼斯金狮奖,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源流。

二是推陈出新。为了重新走入市场,北京人艺没有另辟蹊径,而是用几年时间重拍经典,传承经典。从2000年复排《茶馆》开始,大胆启用年轻演员,“郭老曹”(郭沫若、老舍、曹禺)的经典剧目《茶馆》、《日出》、《雷雨》等,都有了年轻版。此外,北京人艺推出新经典,方法是回归——“坚持文学剧院的性质,用文学来滋养剧院”。这几年,北京人艺与著名作家、诺奖得主莫言合作,推出莫言的首部话剧《我们的荆轲》。

传承,是高度浓缩于北京人艺60年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词。60岁的北京人艺,在喧哗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了静守与回归。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