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收藏的2012 2013-01-04 10:10:21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从汉代玉凳之争,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出台多道限令……2012年,有关民间文物鉴定引发出的关注与争论频频,呼吁规范管理、建言立法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新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即将揭榜》

该报道一经刊发,立刻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重量级榜单的热议之声四起。同时,此报道也引起了本次评审工作牵头部门工信部的重视,一些内容还被引用在评审协调工作的内部资料中。从2012年4月份评审结束到10月份公示榜单,整整半年的时间这份名单才迟迟露脸。是什么让其这么难产?一份大师名单真的这么难圈定?

于是,人们在欣喜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出炉的同时,也对整个评审过程品头论足一番。最终名单反复调整、迟迟难定,自然有严肃慎重考虑的因素,但组织工作的不严谨、协调工作的不顺畅以及种种利益关系的纠结也难辞其责。参评者四处活动,走关系、拉选票,评审者有心袒护,权利弊、衡得失,“大师”的头衔似乎成了“利益”的博弈,几家欢喜几家愁。人心浮躁,无暇创作,在利益的漩涡中,工艺美术的未来实在令人堪忧。

《当代艺术市场有望重新起跑》

2012年的当代艺术市场可谓路途坎坷,4月查税风波、秋拍滑铁卢、初冬房租涨价、仅7%的画廊盈利……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八年”在去年全球经济遇冷的大背景下,曲终人散。不管是炒作泡沫被挤干还是“击鼓传花”的游戏被终止,当代艺术市场不得不重新开始。

形势所迫,当代艺术市场开始冷静下来,不再埋怨现有环境的恶劣、艺术生态的畸形,画廊不再仇视拍卖,而是注重改变和适应现状,思考如何依托艺术品市场成熟的产业链,寻求持续发展。

不过,历经大喜大悲的当代艺术市场在2012年也看到了重新起跑的契机:各方看重收藏、投资的同时,更加提倡当代艺术消费;除了对名家精品依然不舍追求之外,更多去发现新兴艺术家,甚至不忘培养潜力股;北京画廊协会等行业组织的成立,让画廊也开始抱团取暖……

虽然当代艺术市场要成功构建自己未来的大厦,在业内普遍看来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会有初步成果,但这座大厦恢宏成就的不止是当代艺术,还有它在国际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云楼藏书之争 源头在哪里》

围绕这场举世瞩目的拍卖,如何行使文物的优先购买权、到底谁才有资格行使优先购买权、始终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我们注意到,国家相关法律条款的“粗线条”,即《文物保护法》对于优先购买权实施细则的缺失,以及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概念的模糊,是导致此次过云楼藏书之争的“罪魁祸首”。“游戏规则”设定上的缺陷,最终使得游戏的参与者举棋不定,不知所措。随着我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浮出水面,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市场交易的结果最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同时又不挫伤竞买者的巨大热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此外,伴随这场拍卖而来的各拍卖公司别出心裁的营销策略,也成为此次过云楼事件之后的又一亮点。“收藏寻城记”、“投资大讲堂”、线上与线外、文化与理财,各种宣传营销手段在颇显惨淡的2012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竞相上演,异常热闹。很显然,不如意的市场环境使得大家都更加坚信这一点:谁抓住了藏家、开拓了市场,谁才能在“不景气”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中笑到最后,获得回报。

《有多少博物馆担得起“一级”的分量》

自2008年国家文物局开展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定级以来,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就从没离开过。通过评估定级,社会公众全面了解了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进步。与此同时,评估定级也激发了博物馆的活力,促使其提升业务水平、改进陈列展览、完善教育服务等。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评估定级也暴露了一级博物馆的诸多不足。如运行与其定位和发展战略、业务拓展等不匹配;因动员机制不足,接受社会捐赠不多;对社会和学校的利用率较低;建设投入与产出的社会效益不成正比等等,种种不足不只在于软件指标,也体现了当下博物馆的软肋。

不仅如此,经费不足、藏品管理难、陈列展览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不足……不少一级博物馆仍被各种顽症缠身。“有多少博物馆担得起‘一级’的分量”,还需各家博物馆扪心自问,更需静心沉思,多听听公众的心声,而不是仅以几个量化的指标作为自己的考察标准。

《这个秋季 拍卖玩起一进一出的博弈》

苏富比选择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充分说明他们对于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分看好。不过,合资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中国还是第一个,受到内地法律的限制,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还不能在中国内地经营其擅长的文物艺术品,苏富比入驻北京前途如何还是个未知数。此外,苏富比带来的国际规范与中国的法律怎样对接和融合,也是一个问题。

出征香港的内地拍卖企业同样也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以拓展海外业务的需求来增强竞争力,无疑是内地拍卖行纷纷出征香港的重要原因。但是,高昂的运营成本、香港政务部门严格的审计和督查都是“拦路虎”。再加上驻扎香港多年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巨头已经基本把持了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话语权,能否从苏富比、佳士得那里分得一杯羹,显然也是内地拍卖公司走出去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更加引人关注的是,随着内地龙头拍卖企业的“出走”和国际拍卖巨头的进入,香港和北京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争也更加趋于白热化。不过,走进和走出都是一种交流,有竞争才有活力。不管是北京胜出还是香港胜出,竞争能促使市场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追续权 看起来很美》

在欧洲已有90年历史的“追续权”,在中国显然还是个“新鲜出炉”的事物。从保护艺术家权益来看,追续权的确是一项进步的制度,初衷也是希望确保利益平衡,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悬殊,实现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但是在艺术品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的中国,追续权真的能扎根吗?

一方面,实施“追续权”必将给刚刚兴起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流通环节成本的增加会抑制收藏家的收藏热情,从而增大艺术家的作品推广难度,使艺术家的利益受损。法国当年设立“追续权”是为了保护那些穷困潦倒的艺术家,而今天作品能走上拍台的中国艺术家,他们的经济实力和当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与艺术品市场相关的确权、鉴定、评估、交易等环节的制度都还没有建立,比如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欠缺、艺术品真伪鉴定的混乱等,都将影响制度实施的效果。一个无法实施的制度,其结果只能是降低法律的权威。因此,从保护艺术家的权益出发,当下最紧迫的事情,不是扩张新的权利,而是落实《著作权法》已经确立的各项规则。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