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培养的是有独立立场的艺术家 2013-01-21 11:09:43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陆斯嘉 姜岑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是在法国艺术界最负盛名的精英高校。中国的老一辈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潘玉良、刘海粟、刘开渠、吴冠中、李风白等名家都曾毕业于这所学校。

记者:可以这样理解,工作室教学的模式本身就具有实验性。

Leboissetier:就基础的艺术教育来说,涉及到两点,理论和技能的教授,基础教育是可以被教授的部分。艺术教育的实验性在于培养艺术家做一些实验。这个实验涉及到一个艺术家一辈子职业生涯中需要做的事情,做出一些产品,犯错,从错中吸取教训,重新研制或者修改一个产品,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我们说基础教育是实验性教育的必要条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我们的实验型教学都是在工作室中展开的。我们把这些工作室看作一个个实验室,当成艺术家们赖以生活的地方。在工作室当中,所有在基础教育部分涉及的理论和相关的技能,都能够在工作当中,或者在一件件艺术品当中得到体现。理论是用来检验艺术家所做的产品,或者艺术品步骤是对还是错。这个工作室是所有实验性教学的应用中心。在其中,20多名学生一起来展开一些实验。而且这些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更多的理论和技能,将它最终赋之予一件件成品当中。而成品的好坏就是检验他们技能和理论是否掌握的最好证明。

记者:你刚才提到巴黎美院有550位学生。在中国美院,2012年有超过9万名申请者竞争1600多个入学名额。你们的入学评判标准什么?据说你们有陪审团制度,学生要与多位面试官一对一回答问题。这个机制具体是什么?

Leboissetier:入学前需要经过考试。陪审团先看所有的申请者的入学申请材料。我们有很多标准。第一,有10位老师审阅材料,进行细致的筛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申请者是否非常投入于艺术。当然他还不是艺术家,还很年轻,但是我们得从他的材料中看出他全神贯注地投入于艺术,他想用艺术自我表达。所有申请者中,约30%可以通过,进入接下来的2个考试,一是绘画,一是理论。他们的艺术水平并不一定要非常精湛,但他们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史知识并能够做出自己的思考。

通过考试后的学生再与陪审团的10位面试官面对面。年轻的学生向面试官展示他们的作品,与老师交谈,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回答老师的问题。

记者:需要多少张通过票?

Leboissetier:实际上,通过半数即可通过。我们是美术学院,来申请的学生必须要向我们的面试官证明“我的雄心是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但要成为艺术家非常非常困难,陪审团所要看的是学生有没有潜质成为这样的人。

记者:另外,在贵校奖学金和研究基金的投入如何?

Leboissetier:在法国,380欧元的学费,几乎是免费了。免费接受教育,这是法国的传统。我们能运作一些基金,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有资金资助。我们也需要去拉一些赞助,但主要是由政府来支付的。

记者:成为艺术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现在几乎每天人们都能获得关于艺术市场的消息,你们或你们的学生如何思考艺术成就和艺术市场的关系?

Leboissetier:我们只培养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为艺术市场训练艺术家。如果艺术家的作品正好受到市场的欢迎,这当然无可厚非。我们也很现实,比如莫奈等艺术家的作品也很受市场追捧,这当然也是好事,我们对此表示欣慰。但是我们从来也不会预设美院培养出来的艺术家要受市场欢迎,我们根本不信这一套。

记者:学生会在高年级时进入画廊实习吗?

Leboissetier:他们可以这么做,但他们是自由的,我们不会有强制性的要求。艺术首先要实现的是自由。艺术市场有时是个很恐怖的东西,有时候它会喜欢一个艺术家,也许五六年,但过一阵子它也许会抛弃了这个艺术家。我们鼓励年轻艺术家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的艺术立场,这个在现在并不容易。

记者:较少参与画廊或其他社会实践,是否让毕业生面临一个问题,即在临近毕业时,还没有做好投入工作的准备?毕业后有多少学生仍从事艺术?

Leboissetier:我们的学生很好,他们中的很多仍然执着于艺术探索。如果你的艺术水准好的话,以此谋生也在情理之中。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有些很年轻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反响,价格都不错,这其实对学生并不利。因为慢慢你会发现,市场只是做了市场想做的事情,两年后,他们的价格就下来了,而在这个时候他们却没有招架之力。所以,我们强调学生一定要始终坚持自己,不动摇所认定的艺术追求。

记者:20世纪以来,受到先锋艺术、观念艺术的冲击,传统艺术,比如绘画、雕塑等的很多理念和技术很大意义上被边缘化了,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你看来绘画技巧和当代性应该是兼容的还是相悖的?

Leboissetier: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事实上在我们学校,仍然有很多油画毕业生。他们画具象也画抽象。我认为今天的问题并不在于你是哪一类的艺术家,抽象的、具象的、或者观念的,重点是你有没有自己的艺术立场,你有没有在艺术史里找到坐标,你的艺术是不是紧扣时代的脉搏。形式不是问题,而找到你所合适的形式,并且在一种形式里搞到最好,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艺术立场才是关键。

记者:你认为东西方美术教育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对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有什么样的建议?

Leboissetier:这当然视情况而定。比如今天我们在中国美院看到的展览就非常好。我们看到的艺术实验充满活力,和我们在法国所做的也很相像。一国的艺术往往会受到其传统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和法国的不同,但这都没有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欧洲一样灿烂,而今天你们的艺术创作正是基于你们自己的艺术文化传统。

记者:在你们学校有没有一些中国艺术的课程,比如国画、书法等?

Leboissetier:目前还没有,但我们有一些中国学生。他们很棒!也许我们今后会设立一些。现在我们有一些法国学生来中国交流,比如杭州、北京、西安。等他们6个月后回到法国,觉得大开眼界。我相信我们这里的中国学生也会在文化的交流中有同感,他们的经历会更加丰富。

记者:本次来中国参加 “国际美术学院院长网络”论坛,有没有带给你一些新的启示?

Leboissetier:这次会议很有意思,让我们有机会看看全世界的艺术教学。美术学院是一个需要资金,来培养艺术家、设计师的地方。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教学负责。我深深感到一种文明、一个社会必须要留出一点钱来培养艺术家。因为如果你回顾当今世界上各种文明,你会发现实际上文明都是由一件件艺术品所搭建传递的。比如上海博物馆,那里简直令人惊叹。一件件的考古文物真是棒极了!2000年以前的,3000年以前的……叫人看了只能为之叹服。我觉得今天也是一样,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品来反映当今社会的文明。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可以流传百世,来反映我们今天的文明。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