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时尚生活类杂志上的美术评论 2013-02-04 15:32:26 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范美俊
多年前笔者出差南京,在机场看到一些可供旅客免费阅读的时尚生活类杂志。在这些印刷精美的刊物中,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一些画作和画家的介绍。恰好,一位朋友的油画作品赫然印在一本厚厚的杂志封面上,令笔者这个少有远足的人颇感吃惊。

范美俊

范美俊

多年前笔者出差南京,在机场看到一些可供旅客免费阅读的时尚生活类杂志。在这些印刷精美的刊物中,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一些画作和画家的介绍。恰好,一位朋友的油画作品赫然印在一本厚厚的杂志封面上,令笔者这个少有远足的人颇感吃惊。笔者很疑惑:在机场这种吃碗面都要上百块钱的地方,打广告得花多少钱啊?再有,这些作品给谁看,看者又有何感受?美术评论的对象很广,除一般意义上的作品评论外,还包括艺术品市场评论以及对美术活动、美术事件、美术现象的评论等。凡是涉及到美术界的人与事,而且有一定立场和态度的文字,均可视为美术评论。显然,刊载美术评论的报刊专业与否,与评论文章水平的高低并无关系。即便是某些专业报刊的美术评论,也敢以“20世纪××画的重大创造者”“××画新纪元的开创者”等惊世骇俗的标题出现。但是,估计这些了不得的画家,还得规规矩矩地按照报刊的要求往其对公账户先打入一笔费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因为可以“载道”而成为了“文艺战线”上的重要一环。即便是一些行业性很强的报纸,在涉及到胡风的文艺理论、样板戏等本来属于文艺圈的事,也需要表表态。那时各种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既要体现“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同时也兼顾文艺的普及性和大众化。而如今的报刊,无论专业与否,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以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为例,主要的变化是:以前的评论短小而深邃,评论者未必见过被评论者,没有当下评论那种冗长和“勾兑”过的感觉;以前的报刊文多图少,而现在是读图时代;以前的评论有稿费、报刊靠订数生存,而现在要么没稿费,要么是低稿费,大部分报刊主要靠广告生存;以前的报刊在内容上遵循“接受美学”原则,视读者为“上帝”,而现在的一些报刊则竭诚为付费者服务;以前的评论话题比较严肃,说大一点是担负着建设精神文明的重任,而现在的评论以市场推广为主,喜用“首创”“开派者”甚至是“大师”“巨匠”等专业圈非常厌恶的用语;以前的评论毁誉功能皆有,因而影响力大,而现在的评论特别是画作评论,没有人会特别在乎文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在各种非专业的报刊中,那些时尚生活类杂志相当引人注意。一些大开本全彩精印的所谓“高端杂志”,每本定价动辄数十元,内容多是所谓成功人士“高品位人生”的吃、喝、玩、乐一条龙。据说这些精美的杂志,单页的广告费就达数万,因此上面多为名表、名包等奢侈品的广告。其阅读对象自然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且有闲暇时光的高端人群,在广告学上这叫作“精准客户投放”。显然,这些杂志的发行场所不会是老百姓买菜的地方。试想一下,拿这些刊物向买菜的大娘推荐:东非大裂谷的风景那才叫绝美,苏格兰只烤到六分熟的牛肉那才叫好吃,奔驰新出了一款敞篷跑车那才叫“巴适”,藏有《蒙娜丽莎》的巴黎卢浮宫你非去不可……可能,推销者自己都会觉得走错地方了。当然,普通百姓也渴望这种生活,但先得掂量一下这些杂志的价格相当于多少斤猪肉。这种思维模式叫“接地气”,官方用语则为“实事求是”。

也许,这些刊物给读者传达了这么一种信息:与高端人士所喜欢的奢侈品、名媛佳丽、别墅、名车同台演绎的美术作品,自然也是高端、时尚而且有艺术价值的。显然,这种思维模式有问题。这些刊物上有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当代艺术作品,观念吓死人,技法则属于笑死人的业余水平,画面效果与同刊物其他精美页面特别是广告页形成了鲜明对比。估计,在这些刊物做宣传花费不菲;但对于一些一幅画就上百万的牛画家而言,这还算事儿?有朋友教训我:“什么是著名画家?什么是成功的著名画家?很简单,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你翻开报刊、打开电视、登陆互联网,都能够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存在,如在哪里写生、新创作了什么作品、有什么创作感悟、刚开办了什么班、拍卖如何创新高、捐资助学如何大手笔……而艺术水平怎样,这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难道,卖得贵的东西就没有水平?”某刊物每期都要介绍一两位艺术家,后面几期的一个版面,则有前几期刊登的某些作品的详细价位和代购方式。商业诉求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过多少让人震惊的是,前几期评论中还可以看到艺术家如何执着于艺术、淡泊名利,而后几期就有作品出售,给人感觉其评论不过是商业推广链条中的一颗螺丝钉。

当下的艺术基于商业目的向媒体及社会寻租,并不值得诟病。但过强的商业目的,必然导致从美术创作、美术市场到美术评论的软性与香艳,不会如过去那样注重艺术的社会公益性以及对民众的陶养,这才是让人沮丧的。因此可以看到,一些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某些官员、记者与好事者不自觉地客串美术评论者的角色,基于商业或其他目的经常危言耸听或是哗众取宠。而这些发行量很大的刊物,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笔者甚至担心,一些非专业的大众报刊借助其影响力形成某种垄断。比如,不少地方报刊长篇累牍地宣传“画派打造”,连续不断地炒作个别画家,久之这些获益者想淡泊名利、想没有社会影响都很困难。有意思的是,某些地方名家,其作品在异地上拍,立马就歇菜,市场根本就不认。

当下的美术评论,在观念多元化、媒体分散化,以及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特色的商业化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一些保持严肃学术性的专业报刊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向一些非专业刊物的艺术版块投一些批评性的文字,有发表的可能吗?因此,有必要反思:美术评论何为,刊载美术评论的媒体何为,艺术及艺术评论的社会职责与商业诉求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暑假回到老家,看到县、市电视台仍然在播放广受非议的电视购物广告,如可快速升值的奥运会纪念物,可治百病的特效保健品,可取代电脑、手机、相机的平板电脑……笔者如小孩子一样,好奇地看着主持人娓娓道来或是声嘶力竭地推销,突然一惊:某些非专业报刊的美术评论,与之何其相似!

2008年春,笔者在某堂课上现场为学生示范了一幅中国画,画的是五岁的女儿第一次看到下雪时的兴奋劲儿,题名《南国舞雪》。说实话,笔者对该画不太满意,尤其是题款,但评论可不能这样写,得找各种角度表扬才行。究竟该怎样写,我还得好好想一下。

【相关阅读】

范美俊:行为艺术的四个特征

范美俊:画照片与照片画

范美俊:新媒体艺术名实考论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