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张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采访时间:10月11日中午
采访地点:雕塑系办公室
采访记者:李惠子
采访形式:录音采访
记者:张老师,您好!首先是关于此次雕塑中国展览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一次雕塑创作回顾展,自1918年建校至今的雕塑作品,是对这一中国现在当代雕塑史发展流变过程的历史性呈现。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展览的? 你觉得展览的最大特点或者说亮点在哪?
张伟: 从我自身角度出发,在观看此次展览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所学的雕塑体系它的来源,它的血脉关系,以及清晰地明白了我的前辈所走的路是怎样的,我以后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我自己做的工作室是传统方向,通过展览可以看到以前雕塑系的某位老先生或某件作品中早已或多或少出现了对传统方向的探索,这样的血脉关系就给了我所需要的信心和支持。所以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是一次全面的有效的审视,它不是一个新颖的展览,它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是自己的话,是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去收集资料找作品才会看到这么多的东西。其实在这个展览里面,共性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记者:那您觉得这种共性的东西是什么?
张伟:这种共性的东西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感觉,比如你在外面看到一件作品,一下就会知道这是中央美院的人做出来的。这就好比那种血亲关系一样,有自身的一个美院传承存在。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深厚的内功一样,每个学校都经过多年的沉淀,也都会有自己的内功,但是各自的发力点是不一样的,中央美院出来的人的共性就在其厚功底的发力方式上。很多老先生身上所有具有的不只是深厚的技艺,更多是一种人格魅力,美院就像一个五好大家庭,具有优良传统和学养,很和谐也很富贵,因此在美院学习过的人都会带有这种优良传统并且引以自豪的。
记者:本次展览希望讨论的一个问题是“雕塑”之于“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之于雕塑的特殊性又在哪里?
张伟:往宏观的方面说,此次“雕塑中国”的展览是足以能够代表中国雕塑发展的现状的。并且影响力也是整个雕塑界所认可的。其实在这里,“雕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动词来进行解读,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即新中国近百年所有与雕塑有关的事情都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参与雕塑出来的。
记者:那您觉得此次雕塑中国的展览能够完整地呈现出百年雕塑的历史发展状况吗?
张伟:应该说是,展览很细致很完整,但并不明确是这个单一目的。如果说要明确举办一个题目为中国百年雕塑展的话,只要把这里面的一部分作品专门的提出来就足够了。而此次的这个展览是将方方面面的雕塑作品都放进来,我们自身是能够看清楚的,可能对外面的一般观众和非雕塑专业的人士来说没有一条特别清晰的线索。因为它的学术性很强,所以它的线索也是复杂的。
记者:中国现代雕塑的起步是从对西方雕塑技术的学习开始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汲取西方现、当代雕塑多样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可以说我们对待西方艺术的态度一直是开放的,现在我们也已经呈现出从语言、观念、材料、技术等各方面都丰富多元的创作状态,那么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如何去处理与西方雕塑艺术的关系?
张伟:其实雕塑这个艺术概念就是西方美学系统拿出来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不得不认可西方这套系统。那么在这种认可的背景下,我认为没有必要非要将两者对立起来。其实这么多年走下来,中国雕塑已经有了它自身的一套系统,所以不必存在那种要针对西方雕塑我要怎样做的排他观点。对于我们自身发展来说,更需要的是一个全方位的吸取,而不是一种排选。可能其它院校会针对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一些排选,但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贯保持正向思维,特别全面的正面的去推进雕塑教育的发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