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薛松:穿越历史与时尚 2013-02-22 11:16:1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高岭
薛松用烧蚀现成图像和文本并且拼贴到油画布上的方式,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样式,成为当今中国艺术界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其作品的展览和收藏范围遍布世界许多重要机构和个人。

锦灰堆与新时尚

薛松的艺术因碎片化地解构曾经的历史文本和充斥着今天人们生活的铺天盖地图像,进而让重新组合的新形象在接续传统和抒发新意上散发出令人目眩的色彩光泽,而引起了时尚界和国际著名品牌的广泛关注。箱包、家具和威士忌商家纷纷与他合作,借助于他艺术中简洁的形象造型和明快的色彩搭配以及前所未有的局部细节中浩繁历史与人文资讯信息,来彰显品牌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上海,这个他从大学时代开始就一直学习、生活和创作工作的城市,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埠以来,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城市,现在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城市之一,正重新焕发出它曾经的风采,引领着中国消费和时尚文化的潮流。在薛松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的作品中,有相当大比重的作品主题内容是关于全新的城市形象和青年男女时尚生活的。当代消费社会的文化主体是青年和成功人士,在他们眼里城市究竟具有怎样的吸引力?人和人的关系与物和物的关系能否相互颠倒?物质消费中如何保持个人性?物质化的生活究竟如何富有诗意?城市的历史能否预示出未来的样子?……

所有这一切,都是时下城市生活亟待解惑的问题,也都是薛松的艺术创作所关注和体现的问题。他在感受着城市的发展,感受着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思考着时髦、流行和时尚的相互关系,并且在自己的作品里试图塑造出一种对时尚的新的解释,或者直接创造一种属于视觉的新时尚。对于时髦,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应该都记忆犹新,为了发泄长期受到的压抑,刻意标新立异和自我表现,社会中相当一部分阶层和群体的人相互模仿,穿喇叭裤,留大鬓角,听邓丽君和张蔷的录音盒带。至于时尚,则是脱离了模仿和从众行为之后的更加注重理智打造和驾驭专属于个人自己的审美品位。时尚不是广泛流行,因为广泛流行了就没有了卓尔不群的时尚感和个人品位;时尚又包罗万象,渗透进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取决于如何形成独特的气质、品位和神韵。

薛松用自己的方式应和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整个九十年代时髦的文化思潮,更在新世纪这十年多的时间里捕捉着时尚翻新的生活方式,却不经意间时隔七八十年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沪上颇为时髦并达到鼎盛的写实绘画“锦灰堆”遥相呼应,再续了海派艺术中这股通古博今、雅俗共赏的风雅之气。评论界对薛松的烧蚀拼贴艺术给予了当代文化的价值肯定,但却忽略甚至是不知他的艺术创造其实接续和再生了曾经的海派艺术气质,从而无法深入挖掘他的艺术与上海历史传统的渊源关系,也就无法真正找到他的艺术与本土文化之间割不断的文脉线索。今天鲜为人知的“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也叫“集破”、“集珍”或“打翻字纸篓”,属于国画工笔的特色画种。已故收藏家和鉴赏家王世襄先生前些年出版有与之同名《锦灰堆》的文集,内中提及元初大画家钱选趁着酒兴,挥笔将酒桌上散落的下酒菜肴剩羹绘成横卷一幅,并题款为“锦灰堆”。由始,明清两代受西方绘画影响,在鼻烟壶和宣纸上,便出现了真实描绘文人雅士书房常见杂物(比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在画面上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和破旧不堪的真实形状,给人以雅气横生、古色古香、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自我欣赏和相互攀比竞技的游戏之作。它盛于清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上海艺界专门印发"锦灰堆"润例,"锦灰堆"作品一度登上各大公司书画部,藏者可以选购。解放后,"锦灰堆"艺术由于绘制工艺复杂,对画家的诗书画印有全能全才的要求,且游戏味太重,因而不被重视,日趋萎缩,终成绝响。

今天薛松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丰盛之外对精神风雅的追求,自然与几十年前商贾市井小民的附庸风雅心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是,就绘画艺术正在发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来看,却与当年文人主导的精英文化进入市民主导的通俗文化,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虽然薛松使用焚烧和拼贴现成品的方式为当年“锦灰堆”的绘制工艺所杜绝,可表达当代人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碎片式截取和面向当下商业文明的意义转换,却与当年的好古风气、附庸心态和立异趣味存在同功之妙。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玩转历史的薛松竟然冥冥之中与数十年前鼎盛于上海的慕古之风相暗合,而他用碎片化和色彩般的拼贴方式直接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新的视觉风尚,却能够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找到类似的相似者。“锦灰堆”,那是一个曾经的时尚;烧蚀拼贴画,这是一个当下的时尚。两者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制作过程,但都代表着这两个时代人们对社会、文化和时尚的理解、趣味和追求。

“我想突破中国传统,并超越西方现代主义,说来容易,想要做到可就非常困难。”这是薛松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最好口头表达。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薛松从来都没有抛弃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他也从来都认真吸收西方优秀的艺术语言;他从来都没有刻意迎合商业和时尚,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了新的时尚。他令人信服地突破了中国传统,并成功地超越了西方波普。如今,他正持续不断地穿越在历史与时尚之间,而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最好状态。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