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T出版物陈列
99艺术网:OCAT在2013年有怎样的展览与项目计划呢?
卢迎华: “OCAT展览”计划主要是在展厅发生的展览,而项目包括OCAT表演、OCAT放映、OCAT图书馆、OCAT出版等内容。我们一年会有五、六个展览左右,同时各个项目都在进行当中,我们还是会一直在观察、发现和研究创作和思考有意思的艺术家,并邀请来中心举办个案。今年我们有吴山专的个展,也会给年轻的策展人提供策展实践的机会,比如比利•安娜策划的“惯例下的狂欢”和方立华、李荣蔚策划的“捕捉”。今年夏天,我们会展出由年轻的德国策展人安瑟姆•法兰克(Anselm Franke)策划的展览“万物有灵(Animism)”;在年末还会有一个新作展。
2013年关于公共教育的具体计划还没有出来,但是我有一些设想。我们会面向华侨城社区开展“OCAT分享”的系列活动,计划每个月邀请一次华侨城报名参与活动的员工,给他们提供导览等等。
99艺术网:分享的对象是有所设定还是所有的公众?
卢迎华:没有设定,因为除非经过很多调研,长期在这里设问卷,持续地观察才能知道观众的构成。在目前我们还没有做这么细致工作的情况下,对于观众只是有一个大概的统计。OCAT的每次开幕会邀请专业人士、媒体、平时在华侨城工作的人、在社区生活的居民、来创意园看电影、听音乐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是我们的公众。我们在做项目和计划的时候还是贴近艺术本身来思考问题的,而不是先设定自己的受众。但是在公共教育方面,我们会有所努力,因为公共教育起到的是桥梁的作用,如果说有观众看不懂我们做的事情,这不是艺术家的问题,也不是策展人的问题,而是机构的公共教育功能没有做好。
99艺术网:OCAT每年都有艺术家驻地计划,目的是什么?
卢迎华:驻地计划现在的名字叫“OCAT工作室”,我们有四间工作室。以前的工作方式是艺术家在网上下载申请表填写,我们在其中选择四位在8月到11月之间入驻工作室。去年从我来了以后将申请的方式改变为完全以邀请的方式,不再对外开放。我的邀请对象不局限于艺术家,而是扩大到艺术史家、作家、批评家、策展人、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等。以2012年为例,我们邀请了刘诗园与来自荷兰的康斯坦•杜拉特(Constant Dullaart)两位艺术家还有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策展人马可•丹尼尔(Marko Daniel),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OCAT驻村。在工作室继续他们的工作和创作,也会给我们做一些演讲。比如丹尼尔就做了两个演讲,一个是他在何香凝美术馆的讲座“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油库空间:一个未来美术馆的开放宣言”,另一个是他和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的对话。艺术家驻地计划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和期待,只是希望他们来OCAT感受一下我们的工作,也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
99艺术网:为什么会把受邀者扩大到整个艺术体系?
卢迎华: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态度,在“小运动”里边,我们也不只观看艺术家的工作,也看策展人、艺术机构、艺术史研究者和出版的工作。因为我相信在艺术系统里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平台,也是思考的平台,都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启示,我不认为所谓的边界是存在的。
【编辑: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