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爱战争? 2013-02-27 11:54:29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王寅
2013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Paul Hansen)凭借《加沙葬礼》获得年度图片奖和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并获得一万欧元奖金。

顾铮

某些原因会使得奖的原因变得不明朗

记者:终审的评选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具体的评审规则是如何确定的?

顾铮:那是非常艰苦的过程。我们终审总共要进行三轮评选。评审规则非常详细,包括需要多少票数才能决定进入下一轮,最少需获得六票才能进入下一轮,可否把进入某个大类(如日常生活、当代议题、一般新闻等)的作品移入另外的大类进行评选等都有详细的规则。计票方式也有多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打分制、举手表决或匿名表决。打分制是填写表格,而匿名表决则用电子仪器。匿名表决有两种,正投票与否投票。

电子仪器一般会在一开始面对一大堆参赛作品进行筛选的时候采用;举手表决则会在评委们对几组照片有了一定的了解、意见较为一致的情况下;细腻的打分制用在一二三等奖的评选上。

照片呈现方式,一是在大屏幕上打出,二是打印出来摊在桌子上以供评审。对于单张照片的取舍,要求每个评委按照北约组织对于ABCD等字母在军事行动中的叫法来报出取舍。这与中国军事行动中以“幺、动、拐”这样的发音来报数字一样,以避免发音含糊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记者:据说原来的评委会主席因为突发家事,辞去了主席职务,后来如何递补和增选?突然发生的人事变动,会不会影响到评审的进行?

顾铮:评审委员会主席是由荷赛基金会决定的。盖里·奈特因为个人原因而辞职后,新任主席是美联社副总裁兼摄影部主任桑迪亚戈·莱昂(Santiago Lyon),他资历丰富,干了二十年摄影记者,后来从事美联社摄影报道和采访的运筹管理,至今已有十年时间了。在他杰出的组织工作下,美联社摄影记者团队曾获得普利策奖。

记者:2013年的评审规则改变,为什么会取消艺术娱乐类、人物类整合、体育类细分等?

顾铮:在前两年荷赛的图录里,我们可以发现就已经增加了“日常生活”、“当代议题”的分类。我个人的体会是,荷赛不希望只停留在热点和突发的新闻上,而是希望摄影师更有问题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的、更具普遍性的题材,是对大量的题材火爆的参赛作品的一种平衡。

记者:在评选过程中,哪一件作品的争论最为激烈?为什么?

顾铮:在我印象中,似乎没有最为激烈的争论,有相当多过关斩将的照片,都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反复争议中才获出线。在我们终审担负的三轮评选中,每一轮的每张照片,在投票前每个评委都要给出个人评论。这些个人评论,有的相当激烈。这里的激烈讨论,说的是评委对某一件作品会直接表达否定意见,而不是在评委相互之间对于对方的评价作出激烈反应。但大家非常享受这种智力上的激荡。但在各自陈述完对于照片的评价后,这些照片最后还是要表决。
 
记者:评选规则是否有尚待完善之处?

顾铮:最终获奖的作品,原因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使得得奖的原因变得不明朗起来。这话有点绕口,但确实如此。

比如,有的作品在作为组照进入评选时被否掉了,但评审规则规定,每个评委可以再从中挑选单张较好的照片付诸表决,看能否进入单张评选。这就使得某些照片以这种方式进入到单张照片的评选中。

但是,这种方式似乎也有问题,我与休斯顿美术馆摄影部主任安·W·塔克(Anne Wilkes Tucker)都认为,从组照中抽出单独的照片进入单张评选有点问题,因为在组照中,这些照片有叙事中的前后关系的考虑,现在把它从一个上下文中抽离出来,是一种有风险的做法。

当然,评委在具体挑选时,会考虑其作为“独幅”照片能否成立。这种做法对于摄影家来说,还是有帮助的,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

记者: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赢得年度图片的作品,以及当代热点类第一的作品,看上去都有PS调色的成分,评委会对PS问题如何界定和处理?

顾铮:PS如果不那么主观到影响判断,评委就不会提出特别的要求。只要有评委提出疑问,就会要求摄影者马上提供原始文件。有不少本来很有竞争力的照片,因为运用PS过于改变环境信息与气氛,有操控观众之嫌,在调看文件后被大家否决了。譬如,有些照片为了突出主题,将周边的环境调暗做黑,强化人物的表情和姿势,类似加光、加黑的做法,在调看原始文件后,如果发现有过分的PS,就会被否决。

记者:你曾说,荷赛本身对新闻摄影的理解也在变化。从评委的组成,可以想象荷赛是想要加入各种视角,以摄影的各种立场、理解、视角来看参赛的新闻摄影作品。这次亲临评审现场,是否有更多的观察感受?

顾铮:是的。终审评委的构成上有考虑到地区和性别的平衡,美国四、亚洲二、拉美一、欧洲二。性别上,男五女四。在职业上,有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摄影策展人、摄影报道与采访管理者。各种不同的职业、文化、性别背景,确实带来了对于照片的不同理解与评价。大家都非常享受由于评委不同组合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上的惊异感。所以,不仅是评委在考照片,照片也在考评委。

(实习生张雯宜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