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朱铭或赵无极在中国市场是光明或堪虑? 2013-03-04 15:42:1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Powen Lee
受到台湾市场扶持成为高行情的台湾本土或旅外华人艺术家,我们称之为“台湾概念”的艺术家,他们多数作品是留在台湾,台湾人对他们熟悉,但由于行情已高,能接手收藏的人有限,必须寻求其他地区的市场机会,才能稳固行情,并期待更高的可能。

朱德群-《雪霏霏》/ 成交价1.77亿台币 / 2009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

朱铭-《太极系列-单鞭下势》/ 成交价8224万台币 / 2010台北罗芙奥秋季拍卖会

不过,中国当代艺术家受到西方青睐者亦不少,蔡国强、曾梵志、严培明、张晓刚、张桓、陈箴…等为数不少的艺术家已经得到国际的加持,赵无极、朱德群等前辈旅法画家的国际光环就显得不是那么醒目了。

5.如果“台湾概念”的艺术家作品风格过于台湾本土草根,恐不易得到中国市场机会,因为中国本土草根的艺术家更是无数,这些艺术家作品题材不管是江南生活、塞外风情或漂泊的农民工,对于中国收藏家来说比较能感同身受,形成共鸣。

6.一位艺术家的行情高,就有膺品的市场,“台湾概念”艺术家在中国市场扎根之际,若受到膺品的干扰,也会影响到买家认识艺术家及收藏作品的意愿。

7.西画类作品目前在中国市场常属于短线投资,非长期持有,在认识“台湾概念”艺术家还不深的情形下,一件作品进到了中国,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不断转手抛售。但短线操作的作品量太大,对一位艺术家的市场来说是乱象,行情成长失序,也会导致最后有价无市。因此,有些台湾藏家握有不少“台湾概念”艺术家的作品,在藏品逐渐转手至中国的过程中,不见得会再购进同一艺术家的其他作品,除非是经典之作。

8.在中国市场露脸或流通的“台湾概念”艺术家作品常是普通之作,中国买家购进后可能不会惜售。此外,“台湾概念”艺术家的作品几乎都在台湾,分散在许多藏家及美术馆,若能商借代表性作品,在中国举行多次类似回顾展性质的展览,完整呈现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将有效地达到深耕及教育。拍卖会上也可亲眼目睹艺术家作品,但往往只是一件或几件,无法使观众一窥艺术家的个人历史。

9.一位高行情艺术家的作品大量出现在二手市场,现金及作品流动更频繁,代表许多买进作品者并没有准备长期持有,而是立即加价寻求变现,但此时不容任何风吹草动,因为投资信心容易垮台,瞬间步入下一个有价无市的作品。

总括来说,赵无极、朱德群、常玉、朱铭、丁雄泉...以及更多台湾人熟悉、在台湾建立起高行情的艺术家,当他们的市场版图延伸至中国后,得与市场及学术基础兼具的中国艺术家竞争,他们有地利之便,故“台湾概念”艺术家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会有一定的难度,短时间在中国不易形成稳固的流通市场,必须有更多的推展工作及文字记载,而这些繁杂工程不可能由艺术家自己操刀,而是有心人士来做。然而,目前中国的西画市场多为短线投资,没有投资利多的作品,价格再低也乏人问津,而有投资性的作品也可能仅被当成标的物,随时会被抛出变现以获取价差利润。因此,释放出投资利多,虽然市场机会有了,但也更趋近泡沫化了,加上倘若台湾藏家只求快速变现,导致高价作品严重供过于求,市场风险便随即增高。若“台湾概念”艺术家们的作品只是出现在香港或北京的拍卖会上,而没有更积极的主动散播艺术种子,他们在中国萌芽发展将有障碍。播种者可以是画廊或策展人,他们得到了足够资源得以布局中国市场,参考过去台湾成功的市场经验并应用于中国,才有机会在中国美术史建构清楚的定位。

【编辑:谢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