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馆被市民遗忘? 2013-03-13 09:52:48 来源:南方日报
在深圳,最被倡导的文化食粮是读书,最受普罗大众喜爱的文化消费是看电影,地铁灯箱广告最多的文化活动是演艺,唯独博物展览,没有明星,没有噱头,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大多数时候,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深圳,最被倡导的文化食粮是读书,最受普罗大众喜爱的文化消费是看电影,地铁灯箱广告最多的文化活动是演艺,唯独博物展览,没有明星,没有噱头,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大多数时候,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博物馆免费福利之下,市民为何不爱进博物馆?博物馆控曹小姐告诉记者,并非不爱去,而是希望有足够分量的内容可看,在好内容之外,还要有好的展示方式,“如果能够让市民参与到展览中互动,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兼具趣味性,就更好了”。

“深博展览不算吸引人,国宝展印象最深”

对于深圳市民来说,看展览最方便的地点是深圳博物馆。1988年开馆的深圳博物馆是一座以地标性为主的综合类博物馆。2008年,位于市民中心东翼的深圳博物馆新馆开放,深圳博物馆老馆则被定位成古代艺术博物馆。

在深圳,市民享受公共文化福利的一大体现就在于市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免收门票向公众开放。

这项规定自2007年开始,虽然门票价格本就不高,但免费还是解决了市民参观博物馆的诸多不便。今年春节期间,市博物馆接待参观者约7万人,参观展览的观众经常排成长队,众多“文化义工”也参与了讲解队伍,免费为市民提供讲解服务。

深圳博物馆展览部李主任介绍,除了法定假期及每周一闭馆之外,在开放的时间里,参观的人群由几部分组成,其中旅游团和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占极大部分比例,自发前来参观的零散市民也有。“很多来参观的都是对某项专题展览有研究的人,他们会来安静仔细地看展览。但前来参观的普通市民并不是太多,很多人还没有养成看展览的习惯。”

李主任介绍,作为面向大众的综合性博物馆,在策划每一次展览的时候,都要求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之上,从服务市民的角度尽可能丰富所展示文物的内容和含义。

“首先,我们要选择好的文物,有一个好的定位和展览构思之后,主办单位就会筹集和落实经费,包括图录的装帧设计、印刷出版等。展厅的规划,比如每一件展品的摆放位置、作品制作、展览配套设计都需要事先有个规划,然后才布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展览需要提前相当长的时间筹备”,李主任介绍。

在曹小姐看来,深圳博物馆的展览并不算太吸引人。“博物馆关于深圳历史的常设展内容其实挺丰富,但是深圳这个城市本身年轻,从参观者的角度来看,更久远的年代并没有太多令人觉得惊喜的展品。不过,很多专题展览很不错,展品丰富,吸引人”。

曹小姐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馆新馆开馆时的“国家宝藏”展览,在那个展览上,“我们从小在历史书上能看到的国宝几乎都亮了相。展品简介还特别说明展品的真伪,那一次真是大饱眼福”。

在众多博物馆中,曹小姐最为推崇的是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因为得知参观者众多,她专门找了个清晨刚刚开馆的时间前去,“一路看下来被琳琅满目的珍品闪花了眼”。有时间的话,曹小姐也会去广州或香港参观不定期举行的专题展览。

“出于保护文物,光线只能暗淡”

去年底,辽宁博物馆馆藏35件闻名海内外的书画珍品来深圳展出。展品中既有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怀素的《论书帖卷》,也有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赵佶的《瑞鹤图卷》、李成的《茂林远岫图卷》等。

李主任介绍,该展览从2009年就已经开始和辽宁博物馆沟通。书画作品的展存条件极高,不仅要恒温恒湿,还要求特制的展柜保持与参观者的距离,而且对灯光紫外线的要求称得上苛刻,“勒克斯是灯光照度的国际单位,一般来说,受保护文物可以放置在300勒克斯标准下,但是辽宁博物馆的这批藏品要求不超过50勒克斯,因此展览现场的灯光极为暗淡”,这让很多观众不太适应。博物馆负责与市民交流的教育推广部副主任刘琨介绍,不少参观者在观展后反映光线暗淡的问题,我们只能解释,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这是必须的要求。

“如果想让这批珍品多保存个500年、1000年,让我们的后代也有机会看到历史的踪迹,就必须按照要求进行保护”,李主任说。事实上,湿度、温度和紫外线对文物是最基本和关键的保护。英国博尔顿博物馆馆长卡洛琳·劳特利奇介绍,一般来说,木乃伊展示的现场温度要控制在22℃—25℃,干燥度40%—50%。同时,展示玻璃柜要有防紫外线功能,玻璃罩下部底座有一层很厚的干燥层,以保证木乃伊的安全。对于珍贵的书画文物,保护要求则更为严格,譬如展期绝对不能超过两个月,每展出一次后必须在特制的库房让文物放置5年以休养。

苛刻的展览要求之下,李主任也表示,会尽量在别的方面顾及参观者的感受。“像路线的设置,我们会尽量让参观者不走回头路;经过估量,参观完特展厅大约需要半个小时,那么在一些适当的位置会放置椅子和视频,便于参观者更多地了解展品”。

科技要为营造观展氛围服务

参观过深圳博物馆的人,有和曹小姐一样认为常设展览“没有令人觉得惊喜的展品”的,但也有不少人赞叹博物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来说,目前的展览手段已经很新鲜了”,市民阿华说:“展厅中有真实场景再现,比如还原旧时宝安人生活的场景极其逼真。在一棵仿真的大榕树下,一群深圳人在聊天喝茶,仿真人神采各异,让人恍惚穿越回那个时代。在表现深圳特区建设时,更是有一个工地的场景,伴随着车水马龙的声音,工人指挥着吊车,现场一片火热。在另一端,有富有科技含量的感应书,当你的手在感应书上做出翻书的动作,书就会自动翻页,很有趣。”

“好的展览会让人想看第二次、第三次,但如果一个展览让观众从头看到尾看完了毫无投入感,无法亲近,那下次肯定不会再来了。很多时候,市民不去博物馆并非没有意愿,而是博物馆有没有好的展品。有了好的展品,还要用好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另一市民说。

【相关阅读】

辽博珍藏走进深圳博物馆

北宋《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亮相深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