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径分岔的花园——评论”的评论 2013-03-15 11:07:45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许晟
翟倞根据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创作了三批作品。2011年,他在千高原艺术空间展出了第一批,这次展出的是第二批。观众要理解这已经展出的两批作品,必须先简单了解一下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

翟倞根据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创作了三批作品。2011年,他在千高原艺术空间展出了第一批,这次展出的是第二批。观众要理解这已经展出的两批作品,必须先简单了解一下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小说以一种侦探和探秘的笔调,讲述了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的敌友交织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为了传递情报,必须杀死一个与战争双方,与自己都毫不相干的人,只因为死者的名字代表了一个暗号。另一方面,当主角与这位他将要杀死的人相遇后,两人却进行了漫长的聊天,因一个神秘的花园而起,开始了关于时间的讨论。但最后,为了完成任务,主角还是杀死了这位无辜的人。可以看出,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以悬念的设置,对时间的理解,以及情节的起伏吸引读者,而整体的框架统一在一种战争引发的悲天悯人的情绪当中。

对翟倞来说,小说的情节和精彩的叙事方法变成了他将情节和感受转移到画面上的动力和依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赋予了绘画作品一种魔幻式的,宇宙模式般的感觉”。[注1]在上一次展览中,翟倞主要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描绘了一些画面。他的画面的叙事成分很少,只展示了一些基本的人物动作或者奇怪的场景。因此,如果观众不熟悉小说的情节,是很难看懂那些画面的;即便熟悉了情节,也需要在谜语一般的画面中猜测人物的角色,动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另外,在上次的展览中,作品与作品之间往往是有情节和逻辑上的联系的,这种画面之间的联系,也建立在小说情节对画面的解释之上,让展览中的作品变成了一个引人联想的整体。

在这次展览中,翟倞主要用画面描述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感受;同时,他以一个文学评论者的姿态,结合他自己对心理分析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理解,对小说进行了剖析和注解,并且把这些注解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新作品的画面与上次展览的相同,都以怪异的人物和场景为主,但根据翟倞的构思,观众对它们的解读方式却需要转变,因为画面中隐藏的已经不再是情节,而主要是翟倞自身的观感了。这次展出的作品之间不再有连贯的叙事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对上次展览的作品背后的情节的碎片式的评论。

画面与解释方式的联系,让这些作品进入到一种文学性的解读当中;这种文学性不仅仅来自对其它学科的引用,更来自文学式的抒情。例如在“时间之贼”这幅作品中,翟倞描绘了一只老鼠的骨架。老鼠代表了偷窃者,因为小说中的主角偷窃了时间。在他看来,老鼠的形像不仅是自己对小说主角的一种看法,他也在将这种看法虚拟成文学评论者对角色的一种分析和感受方式。翟倞在这幅画中设置了这些思考,还将老鼠描绘成一幅骨架;对此,翟倞说自己在抒发一种感受:“就算是小偷,最后也化成了骷髅”[注2]。至于抒发这个感受的究竟是翟倞自己,还是虚拟的评论者,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如果说上一批展览的作品需要和小说本身的情节发生联系;那么,这次展览的作品就需要在了解小说的基础上,解读翟倞自身对情节的认识。解释画面的不再是情节本身,而是翟倞基于自身所虚拟的一个文学评论者的观点。而翟倞自身与这个虚构的评论家,也有一种相互之间的身份转换。这种从小说的读者到小说的评论者的身份的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画面的解释方式的变化,都是翟倞希望在这批作品中尝试的内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让画面“在一个表面严谨的视觉叙事结构里面有一个柔软的玄学内核。”[注3]

在翟倞的作品中,最可贵的是一种文学阅读的趣味性和由此引发的思考,而将这种思考转化成绘画,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它与对绘画的理解有关,但更多是对文学和绘画的关系的理解。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和翟倞一起,进入“小径分岔的花园”的离奇情节中。

注1:引自翟倞的作品自述。

注2:引自翟倞的访谈。

注3:引自翟倞的作品自述。

【相关阅读】

关于“小径分岔的花园——评论”的访谈

刘骁纯博士再给南溪的信:关于“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讨论

刘骁纯给南溪的信:关于“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讨论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