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民:不可忽视的抽象艺术 2013-03-19 10:09:34 来源:美术报 作者:李保民
抽象艺术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以它反映本质的自然为特征,始终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我们知道:“艺术的目的是使我们进入一种与尘世相对应的超越性意境。

抽象艺术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以它反映本质的自然为特征,始终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我们知道:“艺术的目的是使我们进入一种与尘世相对应的超越性意境。(摘自《美学》)”那么,这种超越性正是在通过抽象形式和语言秩序的提炼与形成过程中才能获得。如果艺术仅仅停留在对自然外部现象的描绘和罗列,它就不成其为艺术

抽象艺术的应用极为广泛,自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扁桃形粗制的石斧和石核石器,出现了人类最早的以直线和斜线为特征的原始刻画艺术,出现了波浪式的鹿角刻纹,那些或交叉、平行、或带状图案的单纯组合,都能看到先人对均衡、对称、流动、节奏感等朴素的审美认知,从甲骨文的发明创造,我们也会看到这种具有抽象元素的汉字,为人类文化、东方文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朴素而抽象的美学理念,为我们人类文明和当代抽象艺术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

艺术源于抽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历史的变迁中,在艺术的演化进程中,始终伴随抽象,最后仍将回归抽象。从艺术发展规律来看,可以分为:“抽象(符号、暗示、简洁)——具象(精密、细致、变形)——抽象(巨匠风范,把握整体最本质的表现方法)——具象——抽象(自由)。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对抽象艺术有着特定的理解和需求。因此,我们说,对抽象艺术的认识标准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此外,还有东方抽象与西方抽象在理解上的文化差异。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抽象艺术大格局。

在抽象艺术中,通过不同程度符号语言的暗示,来唤起我们内心情感的联想和对某种自然规律的深层把握。抽象艺术是一种可以任意从中发现,又可以自由生发和绽放的艺术,其中隐含着多意性和歧意性。抽象艺术中的理性因素,更增添了作品的严肃性和思想性。抽象艺术是经过理性之后的感性,也可以认为是第二感性或超感性。具有一定抽象审美经验的人都会感受到,动态自由的抽象艺术,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它还能够源源不断地摧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西方在经历了以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之后,艺术风格、艺术形式逐渐增多,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是对宗教式的古典主义的争脱与解放,更多的是表达了他们对内在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它代表着人类追求的共同梦想,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列宁说:“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将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如果我们把抽象艺术仅仅看成是作品的非现象(表象)性,这是不够的,抽象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自律的世界,是主观世界对现实事物的真实反映和精神的提升。抽象艺术的深层内涵与积极意义,更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探寻。

抽象的思维方式是对事物发展规律本质性的提纯,抽象艺术创作则是将这种本质性和规律性可视化,由于抽象艺术表现的内在秩序和对深层意识把握的需要,它对艺术家思想的要求也更高,同时也更为单纯。抽象艺术是引导我们由“感性”审美向“悟性”审美的转化与提升,是向东方传统精神的回归。抽象艺术的发展,将会带动中华民族深层意识的觉醒与复苏。

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我们对于精神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也会使认识艺术的抽象化程度越来越高,直观性程度会越来越小,具象艺术的单方面发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艺术发展的总体来看,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如同飞机的两个翅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没有轻重之分、主次之别。它们的理想关系应当是合作,是未来艺术的同构者。

衡量艺术的标准,重要的是看这种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指向,而不应当看它是否具象或抽象。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认识观念上的自我封闭,缺乏对抽象艺术的基本了解,从而导致对抽象艺术的忽视,以至于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这样下去,对我国艺术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抽象艺术是否能够发展,关乎到当前艺术的生态平衡,这是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

【相关阅读】

被误解的“抽象艺术”

谭平的天地一线:抽象艺术是“小众中的小众”

伊灵:我的抽象很简单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