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廷峰:艺术家就该野蛮生长 2013-04-03 10:34:10 来源:博闻旅游指南
当我们于某个周末的下午造访位于北京东北角798艺术区深处的太和艺术空间时,须发花白的贾廷峰先生已经在其简洁的办公室里摆开茶具,静静地等候我们的到来。

贾廷峰,北京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艺术收藏》杂志主编、著名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展人。

贾廷峰,北京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艺术收藏》杂志主编、著名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展人。

编辑按:当我们于某个周末的下午造访位于北京东北角798艺术区深处的太和艺术空间时,须发花白的贾廷峰先生已经在其简洁的办公室里摆开茶具,静静地等候我们的到来。在我们达到后不久,又有好几拨朋友,有艺术家,也有经纪人,如约或慕名而来,找他,或聊画,或聊画家。显然,诸多圈里人,已经把他作为某种精神力量,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助益或启发。

而当他把他收藏的在目前看来跟那些“天价艺术家”的市场价格还不能相提并论、但潜力无限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展示于人前时,所表露出来的那种无限的敬佩与热爱,是任何一个非浸淫其间许久的人难以体会的。

地球村,容不得你眼睛只向内看

记者:今天的话题是“艺术与旅行”,在你这么多年从事艺术经纪事业,发现艺术家的过程中,旅行对你来说有哪些启发?

贾廷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某种角度来说,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还要重要。人们常讲,见多识广。见的不多根本不可能有见识,很多书生,读了无数的书却没出过门,到生活当中就跟个傻子一样,又酸腐又无聊,又自私又狭隘,又自以为是。

记者:我想在艺术界可能会有这样的争论,比如我是搞中国水墨画的,需要去借鉴西方的油画技法吗?

贾廷峰:作为一个现代人,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你现在生活的环境就是地球村,不是像过去,可以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是那个时代了,由不得你不受外来信息的一种熏陶、感染,你看,大家都有苹果手机了吧,全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没有这种胸怀,没有这种眼界,你想退到宋朝去,退到唐代去,肯定回不去了,因为世界已经变了。

记者:国内有这样的一些年轻人在这么做吗?他们画水墨画的同时,不是到中国的山川间去搞写生,而是去周游世界。

贾廷峰:当然有。水墨画是一种才智,更多的是民族的一种精神。当然,油画,雕塑,是另一种才智,传达的是另一种精神。当今中国的水墨艺术,要求你传达的是中华民族最牛的精神,这是最重要的。怎样把中国最牛的精神传达给全世界,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业。如果你的眼睛只是向内看,再怎么画,也超越不了唐宋抑或明清的那种高度,范宽、李唐,八大山人,那些人都已经非常牛了,你想超越他们,很难。

记者:你觉得现在这些艺术家跟古代的艺术家比,要想突破的话,在什么方面会更容易些?

贾廷峰:可以说,现在的艺术家走大运了,生长在这个时代是他们的幸运,世界各地的文化成果一下子都冒出来了,就看你有没有眼力去发现、去判断、去汲取营养。过去没有这样的机会,连汽车都没有,更别说飞机了,消息都是蔽塞的,所以造成了古人的艺术风格相对来说保守,当然另一方面是显得很安静。现今的世界是繁杂的,信息是庞大的,但却给智者一个很好的选择条件,给有准备的人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记者:你觉得选择的余地在哪儿?

贾廷峰:选择的余地就是择优而行,就是你要判断哪些是优秀的东西,然后量身定制。这需要功夫,需要花大气力去判断。量身定制是什么意思,这个东西是好,拿过来你能不能用还不一定,需要你自行择优选择,它再好,因为你的性情、你的修养、你的学识还达不到嫁接,还不行,你强行地弄,变得很生硬。

记者:那国外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慢慢的让艺术家突破自己?

贾廷峰:当然可以,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而且一切的东西都是渐修和顿悟的过程,你必须做大量的加法,就像我在世界各地走了很多国家。这个行当我做了20多年,从最早的做拍卖到杂志,到画廊,到签约艺术家,到写文章,这文化艺术产业链每一个链条我都了如指掌,我当然知道什么样的画是好画,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

记者:在你行走的过程中,有没有过顿悟?

贾廷峰:当然有。去年的时候这种念头挺多,刹那间的事情,刹那间的觉悟。这是积攒下来的,一种刹那间的不自觉的一种状态。

记者:更多的来自内因还是外在的影响?

贾廷峰:外因的只是一种触动,主要的还是心灵深处的一种碰撞,不约而同,自然而然的东西,不是刻意的。

记者:举个实际的例子,你在哪个国家看到什么景象时时有了触动?

贾廷峰:去年我在德国的时候(我在德国也有工作室),他们政府邀请我们举办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展览,我就感觉到很大的触动。首先那里是阳光明媚,当时我去的时候,一片绿色,蓝天是蓝天,白云是白云。他们的眼睛很单纯,看艺术的眼光让我很感动。

记者:观展的人群是专业人士为主还是非专业人士为主?

贾廷峰:有专业有非专业,老百姓、官员都有,各色人等。但是他们那种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一看就是发自内心的,让我非常的触动,很感动。我再想想我们国人,我搞了无数次的展览,非常热闹,但只是场面热闹得很。

记者:你的感动来自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对比呢,还是觉得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心去改变目前的现实?

贾廷峰:两者都有。首先是对比,不自觉的对比。我感觉我们这个民族,在近几十年里,经济的发展得过快,人的心灵跟不上趟,道德、信仰远远跟不上,我们走得太快了。

记者:你在跟德国的艺术家们沟通,有没有发现差距背后的东西?

贾廷峰:差距背后,两种东西。我没想到,德国人对中国文化是那么喜欢,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对中国的老子、庄子有很深的研究,比我们中国人研究的还厉害,真是这样!我原来对此了解得很少,以为我们的水墨画他们不懂,需要跟他们解释,但实际情况是根本不需要。艺术属于全人类,这个一定要告诉所有人,不要以为我们的艺术是最牛的,别人看不懂;也不要以为西方的艺术是最牛的,我们看不懂。不是这样的,只要你是好的艺术,总是有人懂,因为它属于全人类,是全人类的精神产品。否则,我们就很容易陷进我们自己设定的小圈子里去。

我认为,世界对艺术的认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在最高层是相通的,当然二流、三流以下就不通了,很费劲,你解释他也听不懂,他解释你也听不懂,只有最高智慧是相通的。包括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感触。他们对艺术的由衷喜爱,令我感动不已。我在美国办的展览很成功,他们邀请的中国唯一一家水墨画廊就是太和艺术空间。我选了3个人,做了一个以中国山水精神为主题的一个展览,可以说九成以上的美国人都说“Very good”,喜欢。西方人坦诚,不会把不喜欢说成喜欢的,不像我们国人说“不错不错,可以可以……”,那只是一种寒暄,而他们就是喜欢,是发自内心的。

我有时候甚至想,我宁可把画卖给这些外国人,喜欢艺术的人,便宜或者送,我都不愿意卖给中国的这种暴发户,看都不看,床底下一塞等着涨价。这是我很大的感触,因为他们对艺术充满着热爱,艺术给他们带来精神上极大的享受。所以说,我也是在传播一种我们的文化,我很自豪;但在中国,我很郁闷,甚至是孤独,好的东西有的人瞪了两眼没有感觉,触动不了他。

记者:也就是说,西方社会的收藏者会把自己对艺术品的体验沟通出来,是吗?

贾廷峰:他们是把艺术溶进了他们的生命当中,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们小时候都是受过训练的。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经常能碰到小孩子在那儿看,都让我感动。他们绝对在艺术方面训练有素,不是偶然的。

记者:目前,国内也有一些旅行社在组织学生去游学,特别是去法国、荷兰看一些西方的著名油画。你觉得这样一种形式,在目前中国这个阶段是否是合适?

贾廷峰:我们需要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西方文明,非常必要,但这远远还不够。我认为,艺术家和普通大众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安排。艺术家肯定要深入一些,不要泛泛地搞,大家匆匆忙忙的,跟着旅行团到一个地方照个相,那是不行的,要静下来,在那儿待一段时间,跟当地的艺术家进行深入地交流、探讨,然后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共性在哪里。对于老百姓来说,我们最需要的是普及,最基础的东西,什么是艺术的美,我们太欠缺了。

记者: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对艺术感兴趣的小孩去国外的艺术画廊参观的话,你对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贾廷峰:建议到一些大的博物馆去看,包括那些以传统经典艺术品为主的博物馆,还有些现代艺术馆,都要让他们看。看的时候呢,最好有大人带着,有同声翻译。翻译的时候要捡经典的东西给他们讲。要不断地讲,这很重要,不要匆匆忙忙看一下就过去了。

我们小的时候,说实话,去看的官方美术馆,包括国家级的美术馆,很多是一种体制内展览,对启发人的心智帮助并不大,甚至是误导。但是很多经典的东西值得去看,这个时候需要大人帮忙去判断,我们民族有许多绘画大师,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等,都值得带孩子去参观。另外,一些民营的美术馆,比如今日美术馆[微博],一年也有很多好的展览,这些非官方组织的一些展览有的也很好。

我们对现代艺术这一块,整个国家都是非常欠缺的,根本不懂,不了解,很陌生。我有一句名言,叫“无知不可怕,放大无知给别人看,很可怕。”这是我的名言,你不懂不要紧,不要说这不好那不好。你不懂怎么就能说不好呢?你没见过怎么就能说很差呢?你固有的思维是错的,你每天所受的传统教育甚至也是错的,所以这点很可悲,开启不了心智。

记者:那怎么样让孩子们对艺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贾廷峰:要先了解世界上的艺术流派,和中国古典艺术的传承脉络,一直到我们现代的艺术流派。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脉络非常清晰,包括我们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很清晰。基本的了解还是需要的,有这方面的音像制品,可以给孩子们慢慢放着看,一开始可能不感兴趣,慢慢给他看多了,他就有兴趣了。再有机会看到原作,看到实物,再到博物馆里去体会,让它溶到自己的血液里,自然而然会好。

记者: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形成去欣赏人家博物馆的习惯,目前出国去看博物馆的还比较少,因为很多人还是觉得,有名的比如法国卢浮宫,我要去,没有名的我可能就不去了。

贾廷峰:这次我到德国去,他们顺道又送我到法国去看了很多美术馆。我去过好几次欧洲,很有感触。一到LV店,一到大牌饭店,全是华人,一到美术馆,几乎很少看到华人,我感觉是一种耻辱,很丢脸。我们有些画家到那里去后回来,带上十箱八箱的名牌回来,我想想都丢人,这点很尴尬。一到国外,特别是西方人的小孩子,对艺术的虔诚是发自内心的,我们中国人怎么对物质那么感兴趣?八箱名牌,一辈子也用不完,有这个必要吗?你怎么样赢得别的国家人民的尊重?我这次从美国回来,深有感触,我在美国转了十几个城市,不是说西方人都是好的,但是至少我见到的人都很有礼貌,彬彬有礼,没有大声喧哗。

记者:西方世界大都具有宗教信仰,这些画家在创作的时候,会不会在主题上有先入为主的方向性?

贾廷峰:这样的方向性太好了,没问题。但往往我们的主题创作就弄歪了,花了很多钱,甚至国家拨款,结果弄歪了。

记者:那些有宗教信仰的画家,在做宗教题材的绘画时,跟以前的画作比有没有创新的地方?

贾廷峰:当然有,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了,他们的艺术创作语境也不一样了,所以他们的表现手法和精神都在随着当下的时代发生改变,让人感觉很亲切。

记者:那目前西方绘画艺术有没有碰到一些天花板之类的困境呢?

贾廷峰:有,他们也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在欧洲、美国转悠了几年,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他们的艺术似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他们的绘画系统非常健全,每一历史阶段的特色都非常清晰。但从现代主义走出来后,下一步怎么走,他们也不知道,所以当他们看到我们中国的水墨画时很激动,他们认为他们可能会走东方神秘主义里的那种东西。我感觉,但不一定准。

记者:对于想去国外的中国水墨画家,他如果到西方去看画,应该借鉴什么?

贾廷峰:中国的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有点弱,就是表现力不够。我们的技法和形式感不强,给人感觉软绵绵的,力度不够,不过这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特征。这方面真的是如果做不好的话,就弱得让人看不见了,这是不行的,所以西方的那种表现主义,非常值得中国的水墨画家学习。包括西方的色彩,完全可以由中国的水墨画家所用。为什么不可以呢?中国的水墨画家用色彩的非常之少,他不敢,他认为色彩就是西方油画家们用的那样,其实不是这样的。

记者:我的一个朋友是学油画的,如果他要走出去学习西方的油画,他应该借鉴什么?

贾廷峰:其实他应该反过来学习,学习中国水墨画中的精神。如果他的写实能力、造型功底、色彩表现都不错,但没有明显的风格,那他就应该从中国水墨中吸取东方神秘主义的内核,也就是把这种精神变成诗性化的语言。

记者:目前来讲,中国的油画家跟西方的当代水平还有差距吗?

贾廷峰:大部分有差距,而且差距蛮大的。但是一流高手,差距已经很近了。而且加上对中国水墨精神的运用,这种丰富的、神秘的东西,由内渗出,有的东西很不错,但是极少。

记者:你经常跟国外的一些画廊交流吗?从他们那儿能学到什么东西?

贾廷峰:交流。他们经营管理的那种规范性,甚至对每个细节的要求,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记者:可能中国的画廊往往讲求人本色彩,比较随意?

贾廷峰:对,他们比较严谨,甚至是他们的挂件、纸张、办公椅的摆放都非常讲究。包括他们的名片设计,包括老板的打扮,非常的严谨,一丝不苟。我们做得不够,也是因为我们意识不够。我们太粗糙了,我老是认为我能画好,我的货硬,其他都不需要了,其实不是。很多画廊,这方面弄得很好,但是画差。国外的画廊不是弄得多豪华,而是简约朴素,有品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

记者:这种对形象的要求,是否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人群来参与?

贾廷峰:当然,而且是更高端的消费人群。

记者:请你推荐三个艺术圣地,让你有顿悟的地方。

贾廷峰:美国的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世界一流;还有法国的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也很好,当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经典东西比较好,毕加索美术馆专门展览毕加索的作品,还有一个巴黎奥赛博物馆也蛮好的。

【相关阅读】

贾廷峰:画廊需要社会地位

贾廷峰:艺术品市场的击鼓传花可休矣

贾廷峰:中国山水精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