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跨界”中的概念思维 2013-04-12 17:11:36 来源:艺术银行 作者:张秋艳
除建筑外,张永和与其所创建的非常建筑的工作还涉及到景观、产品、家具,乃至服装、首饰、展览等多个设计领域的创新尝试,这些作品的灵感均来源于特色鲜明的中国概念,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张永和

张永和

葫芦餐具&酒具系列产品之一

葫芦餐具&酒具系列产品之一

除建筑外,张永和与其所创建的非常建筑的工作还涉及到景观、产品、家具,乃至服装、首饰、展览等多个设计领域的创新尝试,这些作品的灵感均来源于特色鲜明的中国概念,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此,本期我们特别采访到张永和,向读者展示由其设计的不同时期不同系列的经典设计作品,全面呈现一个知名建筑师的“跨界”设计之路。

张永和,曾在中国和美国学习建筑,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建筑师、最重要的建筑先驱之一。2005至2010年间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建筑系系主任,目前他是麻省理工和同济大学的教授。非常建筑于1993年由张永和与鲁力佳创立。在过去20年中,非常建筑坚信设计的价值,强调研究,重视方法,致力于建造工艺的革新,逐渐形成了一个涵盖了多个设计领域的综合实践。

 张永和=张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跨界”设计的?

张:现在我做的事情并不是三年前开始喜欢的,也许是三十年前就已经喜欢了。一方面有人用时髦的话说我们是跨界,一方面用传统的说法讲是不务正业,我觉得可能都对。

记者:最初开始这种新尝试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动力是什么?

张:这个原因或是动力,最好的一个答案也是最真实的就是我喜欢,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我自己的兴趣从来离日常的生活不远. 我感兴趣的是每日生活,这也是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所有的事情,住、吃、喝、穿、行,我觉得都挺有意思。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我还是向往生活里一些新鲜的事情,而且由于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很幸运能和很多机会与各个领域,比如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电影等等合作。

记者:目前,除建筑外其他领域的“跨界”设计作品都有哪些呢?

张:比如说,像我做产品的机缘,是一家台湾的给欧洲品牌做设计的公司,他们想确立自己品牌,就找到了我。另一些类似的机缘还有做荷叶形的托盘,设计紫砂壶等。服装品牌上我们就和广州的“例外”合作过。

记者:您曾经设计过一组葫芦外型的餐具系列作品,其灵感源于什么?蕴含着怎样的美学思想?

张:我本人在北京出生长大,对北方的锅碗瓢盆尤为熟悉。其中瓢最为特殊。葫芦一劈两半掏空就是瓢。概念清晰,操作简单,非常智慧。瓢是从自然转化为人工的,形式上当然不是抽象的。瓢来源于民间,也可以说没有经过设计,具有强烈的地方性。这也是瓢另一个使我们感兴趣的原因。同时,材质上我们选定了精细的骨瓷,是想完成从手工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到当代,从粗犷到细致的一系列转化。瓷器从瓢演化过来,但已不是瓢,瓷器的变化是规律的,形状是准确的,因此具有可重复性。骨瓷的细腻使设计并不停留在概念上,而构成物质的现实,需要通过观看,触摸,使用去认识它。

记者:去年9月,您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UCCA)举办的展览上,最新设计的服装、首饰等被同步推出,这系列产品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设计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张:这一次为展览而专门制作的几十件衣服,是我和鲁力佳与国内服装品牌“例外”合作制作的。我们亲自到广州例外公司看打样,试穿后再给出方案现场进行修改。或许非常建筑的衣服并非当下时尚前沿的时装,却是与功能相关,与人体相关的不一样的衣服。目前非常建筑出品的服装共有“1/2”、“防辐射马夹”、“建筑图”与“花布”4个系列。当然,未来在服装设计上,还会不断尝试。作为建筑师,我认为仅仅把建筑形式语言直接带入产品设计是不够的,恐怕也不恰当,服装的功能性的拓展是我们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记者:在您的设计创作中,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的比重是怎样的?您是如何来平衡这二者的?

张:建筑师一半是工程师,大家对建筑师反映文化的一面关心得比较多,却忽略了工程师的一面。当然在一个展览的环境中,建筑师容易让人觉得像一个艺术家。其实我们有很多工程方面的考虑,要考虑规范、安全、消防、结构、造价,人怎么使用以及怎么和结构工程师合作,怎么考虑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还有报批、与规划局的协调……很多非常具体的细节,有些尽管不是我来计算或做,也要考虑很周密。建筑师的思考里面,文化艺术的方面有,工程方面也不可忽略。一个建筑被建造出来,很好看,可是不能用,这其实是不成立的。

记者:目前,您最想尝试的“跨界”设计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张:如果有机会设计自行车也不错,我就有一辆英国老牌自行车,国内很多自行车都受这个牌子的影响。

记者:有特别想尝试的新材质吗?

张:首先是那种非常复古、非常乡土的,跟我们的祖先有很多关联的材料。还有特别前卫的,比如玻璃钢、塑料、陶瓷。

【相关阅读】

建筑师张永和:文艺老年进化史

张永和:新北京的建筑乱糟糟的

建筑大师张永和:我对中国热衷奇观性建筑十分警惕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