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是“愣头青”时,就书写了新中国美术史 2013-04-16 09:56:35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蒋太旭 蒋立立
靳尚谊、范曾、刘大为、陈丹青、刘小东这些著名画家青年时期的作品,正在武汉美术馆“青春万岁:中央美术馆馆藏作品专题展”展出。这些创造了新中国美术历史的艺术家,在还是“愣头青”的时候,就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的艺术家开拓者和创造者。

 

《画家蒋兆和》

任教于中央美院的蒋兆和是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学生们以他为题材的画作不在少数。韩国榛的研究生毕业作品选择以恩师作画,既表明对恩师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是一次艺术上的挑战。

画家把蒋兆和各时期代表作品组合在一起作为背景,画面弥漫出淡淡的诗意和历史的沧桑感。在疏密聚散、浓淡枯润的形式对比中,韩国榛成功地刻画出蒋兆和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面貌,从而给人以明确、清晰的心灵和视觉感应。

这幅作品是以文化名人为题材的佳作,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它唤醒了对人的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进一步思考。

2008年, 刘小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拍出2200万元天价,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其22年前创作的作品《油漆工》时,看到的是什么呢?是真实,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

上世纪90年代,对比过去的写实主义,中国油画在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之时,刘小东仍旧坚持本分的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人物。

《油漆工》是刘小东28岁在中央美院附中任教时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写实主义的代表之作。他忠实于对象,以自己的眼光赤裸裸地表现对象,体现他对生活的认识和他的个性。

《发廊系列》是女画家申玲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教时的作品。油画所特有的表现力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画作中的人物被抽象化,并运用强烈的色彩表达情感。

画家们一度被要求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来看世界,把真实的生活图解概念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思想越来越自由,画家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打量世界,在创作上逐渐摆脱模式化的要求,艺术语言的变化也更自由。申玲的画作直接不加掩饰地引用了西方的思想,指向现代主义,这意味着中国美术创作跳脱了过去国家、社会的大主题,回归到了个性的时代。

《发廊系列》是具有标志性的青春实验之作,向人们传递“自我”和精神自由的信息。

24岁的范曾毕业作品 请郭沫若题字惹争议

《文姬归汉图》

“青春万岁”展出作品中,范曾24岁时的毕业作品《文姬归汉图》因有郭沫若的题字和赋诗,尤其引人关注。鲜为人知的是,此举曾招致“钻营”、“攀附”的巨大非议。

《文姬归汉图》是范曾1962年本科毕业时的作品,画面很大,是丈二匹的横幅。郭沫若不仅在画作上题字,还赋诗一首。诗作48句,有简跋,辞意双美,浑成流转。就书法而言,郭沫若其时春秋方富,精力旺盛,点划波磔,皆力透纸背。

一个默默无闻的本科毕业生能找到赫赫有名的文人、政治家郭沫若先生题字,这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在一些老师和同学眼中,此举有“钻营”之嫌,诟病者不少。老师们评价作品时表示:“你都找了郭老题字,这要我们如何评价?”据说,当时有人坚决反对这幅毕业作品参展,后因有人说情,才勉强同意展出,但要求展出时必须盖掉郭沫若的题字。

范曾究竟是如何找到郭沫若题字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最广为流传的要算范曾自己透露过的这个:范曾画完《文姬归汉图》以后,打听到郭沫若先生家的地址,毫无顾忌地拿着画跑到郭老家里。郭老的秘书王廷芳收下了这幅画,当晚转交给郭老。郭老打开一看,非常喜爱,说:“你先放在这里,我给他题几个字。”当时郭老写完历史剧《蔡文姬》不久,看到这幅《文姬归汉图》不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凌晨3时从床上起来,写了一首很长的诗,然后把画铺在地板上,匍匐着把诗题到了画卷上,诗前还写了简短的跋,亲切地称范曾“江左小范”。随后郭老在他的寓所接见了范曾,夸他“画得很好”,还说:“你以后如有杰作,可以拿来,我还可以给你题诗。”

【相关阅读】

《新中国美术史》

陈丹青坦言:现在画的不如当年,一直以年轻的自己为师

刘大为:中国文化要在世界范围内发声

 

【编辑:谈玉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