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史诗:伦勃朗自画像诉说的人生 2013-04-27 09:35:41 来源:新视觉
伦勃朗·哈门兹·凡·里吉恩(E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6—1669)一生极富传奇,关于他的故事有太多,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那历时四十多年,数量超过六十多幅的自画像。

自画像 1628年 油彩木板 22.6x18.7cm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自画像 1628年 油彩木板 22.6x18.7cm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伦勃朗·哈门兹·凡·里吉恩(E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6—1669)一生极富传奇,关于他的故事有太多,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那历时四十多年,数量超过六十多幅的自画像。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富庶的时代。

1606年7月15日在莱顿的一个磨坊主的家庭,我们的画家出生了。

这个时期,正是尼德兰北部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获得独立;经过宗教改革,天主教逐渐被新教特别是加尔文教代替,艺术开始为世俗大众服务。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伦勃朗——六个兄弟姐妹中最聪明的一个——就被送入拉丁语学校读书,14岁进入了莱顿大学法律系。可是,伦勃朗对法律没有兴趣,于是便退学并转向了他一直热爱的绘画中来。这样就开始了他的艺术人生:15岁学画;19岁出师;22岁收徒;26岁出名;28岁结婚;33岁达到人生高峰;可是紧接着:36岁夫人去世,事业受阻;52岁破产;62岁儿子去世,63岁在悽惨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经历了太多的浮沉,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艺术道路。而这些自画像就弥足珍贵的纪录了画家一生的历程,一张张都值得我们慢慢去体会。

伦勃朗早年对他有影响的老师是来自阿姆斯特丹的著名历史画师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这位老师曾留学意大利,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所以在早期伦勃朗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到卡拉瓦乔绘画中运用对比的光线营造奇异氛围的表现方式,这时候的伦勃朗22岁,从阿姆斯特丹学成回来, 正是意气风发的时期,一切对这个年轻人都充满希望。这个时期他的表现手法很明显比较注重光线,并且带有一些当时流行的巴洛克式表现风格,其整体营造的效果让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对于伦勃朗来说,1631年前往阿姆斯特丹时遇到的经纪人亨德·凡·优伦堡(Hendrick van Uylenburgh) 可以说是他的贵人,正是他给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这个繁华德都市开拓了市场,也正是由于他,伦勃朗才认识了后来的夫人同时也是优伦堡表妹的莎丝吉雅,并与其在1634年结婚。这张《 酒馆中的浪子》的作品,正是伦勃朗和其妻子,他们十分恩爱,之后伦勃朗也画了很多莎丝吉雅的作品。可以看出,这时期的伦勃朗什么都有了,他和妻子穿着华丽,面部表情也流露出新婚的幸福和对未来的信心,所以伦勃朗在表现这样一个欢快主题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偏向巴洛克的装饰风格,对服装、配饰的刻画都显示出对拥有这些财富的兴奋,光线也扩大了其覆盖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氛围,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时期的伦勃朗是意气风发的。
自画像 1668年 油彩画布 82.5x65cm科隆瓦勒夫瑞沙兹美术馆

再看一幅五年后的作品,那正是伦勃朗住上豪宅、事业达到高峰的阶段,作品中明显感觉到他已经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开始显现出上层人士的优雅,其表现手法摆脱了之前的巴洛克式,向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靠拢。整幅作品构图是非常完整、稳定的三角形,是模仿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提香(Tiian)的肖像画构图;对于用色也变得更加沉稳,收敛;最重要的是画家眼神的表现,带着一种高贵与坚毅,淡定与自信,很好的体现了那时获得社会地位后的气度和自信。

一切到达一个巅峰之后,一定会回落,但是,伦勃朗回落的有些让人于心不忍。

转折点发生在1642年,那一年他创作了那时遭人排挤而现在举世闻名的《夜巡》,祸不单行,画家最爱的妻子也在这一年去世,从此伦勃朗的生活一落千丈。看看这时期他的自画像:这张作品是1658年创作的,这一年画家的豪宅被拍卖用来抵债,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画家自身:由于之前是迎合大众口味所以其作品十分受欢迎,但是现在,当他得到些成功之后,便更想去追求自己的东西——自己认可的而不是观众需要的。于是,画家越来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创作,就和大众距离越来越远了。这时期的作品明显能感受到画家越来越注重探索如何表现一个人的心里状态,在这幅作品中,人物是稳定的等腰三角形构图,背景是比较统一的深色,这样更能烘托画家的坚持和孤独。再看两张画家最后几年的自画像,和前面一张比较,会发现到最后画家已经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战士,而是看淡了生活的苦难,在画家最后的两年,身边亲人相继去世,只剩下他孤苦伶仃,然而在他的作品中竟然看得到笑容,而这笑容也不是一般的笑容,是一种自嘲,是对生活对命运对人生的嘲笑,为了表达这种态度,这两幅作品明显笔触十分清晰,眼神的刻画十分到位,整个画面不那么分明,似乎什么都是混在一起,这样就更能体现出生活的潦倒,态度的淡然。

伦勃朗,1669年10月,离开了,离开的无声无息。但是,他却又真正的留下了,留在了历史中,成为不能磨灭的一页。

【相关阅读】

荷兰国立博物馆重启:没变的只有《夜巡》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重新开放 公众又见《夜巡》

薛明德:质疑《不可替代,油画特性与表现力》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