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为何能名利双收? 2013-04-28 11:03:1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项丽萍
安迪·沃霍尔被誉为二十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入道以来即运气大好,名声大噪,作品大卖,名利双收,令人羡慕。细究起来,也许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沃霍尔的高情商。他最早以商业插画师的身份在纽约打拼,并很快在业界奠定了最成功插画师的地位。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被誉为二十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入道以来即运气大好,名声大噪,作品大卖,名利双收,令人羡慕。是什么使安迪·沃霍尔如此有名,那么成功?

天生我才。不可否认,沃霍尔的确从小就表现出不俗的艺术天分。同时,他有着艺术大师应有的敏锐,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而不是落入传统窠臼。正是他的探索,开拓了全新的艺术世界,令我们开始审视“普通的事物里所包含的价值”。就像当初库尔贝把画笔对准了农妇,而不是宫廷命妇。

名人/名牌效应。沃霍尔说:“好的摄影就是把焦距对准名人。”这是他成功的另一法宝。他把大众所熟知的金宝汤罐头等品牌搬上绘画,其实跟名人效应一样,因为这些品牌本身就够有名。试想一下,1962年11月,沃霍尔在纽约的斯泰布尔画廊举行他第一个个展,那些由名牌商品、偶像明星、钞票组成的艺术品一定令观众大受惊吓,自然也令他轰动全城。

批量生产。沃霍尔从未创作过任何单幅巨作,他所有的作品都是批量出现的,众多的金宝汤罐、可乐瓶、玛丽莲·梦露,铺天盖地扑面而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华特·本雅明于1935年在德国发表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仿佛沃霍尔认真研究过这篇文章,并且决心对照着打造一个不同于古典艺术的新艺术:颠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完全抹去了艺术创作中的笔触和手感,甚至还希望自己成为一台机器,最好是印钞机。沃霍尔的作品市场需求量大,当然他也乐于去满足市场。

现代传媒。机械复制时代的好处,还体现在无处不在的现代传媒中。1969年,沃霍尔创立了《访谈》杂志,把艺术、时装、电影、模特界和上流社会连接起来,后来还推出了《安迪·沃霍尔电视秀》及《安迪·沃霍尔的十五分钟》两套电视节目,并积极参与美国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在时装秀及无数平面和电视广告中亮相。通过这些传媒手段,沃霍尔不仅汇聚了各种社会资源,还让自己不断曝光,可见他深谙成名之道。

自我包装。沃霍尔改过姓氏(原本是沃霍拉),20多岁时,他隆过鼻,也磨过脸皮。沃霍尔总是身穿黑色皮夹克、戴假发和墨镜,保持其“品牌”形象。1973年工作室搬迁时,沃霍尔开始了《时间胶囊》纸箱系列的创作,同时有意识地开始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为自己身后的传记准备了大量一手资料。

细究起来,也许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沃霍尔的高情商。他最早以商业插画师的身份在纽约打拼,并很快在业界奠定了最成功插画师的地位。他在插画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商业艺术总监修改要求的绝对配合。有艺术天分的人常有,有艺术天分而同时情商高的人估计不常有。难道这才是始终支撑着沃霍尔如此有名、那么成功的原因?

【相关阅读】

安迪·沃霍尔的启示意义永不过时

面对安迪·沃霍尔,我们缺什么?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