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人让梦想成真 2013-05-07 14:07:44 来源:中国收藏 作者:陈念
北京,“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可谓实至名归。此时,中国嘉德不仅仅是北京这个艺术品交易重镇最核心的力量,而且是中国拍卖业乃至中国拍卖业在国际上的一面旗帜。

在法制建设中拥有话语权

中国嘉德与“第一”特别有缘。文物艺术品拍卖中诸多第一都是嘉德创造的,而在行业的规范、对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他们同样拥有多个第一。尤其是对《拍卖法》、《文物保护法》的践行以及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年前,在原国内贸易部政策法规司工作的张延华,就与中国嘉德有了最初的接触。当时法规司正在负责《拍卖法》的起草工作,她经常会从同事们那儿听到“嘉德”这个名字。1998年,张延华调到营销改革司工作,当时司里主管的一项业务就是拍卖,对嘉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这是一家很优秀的企业。后来担任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工作后,与嘉德的接触就更多了。“嘉德的创始人陈东升任我们协会的副会长,王雁南是艺委会主任,寇勤是我们的副秘书长,他们积极参与协会工作,让我们既是战友又是朋友。”

作为那个特定年代的“早产儿”,中国嘉德在最初的经营中却要面对难有合法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尴尬局面。直到1997年1月1日实施的《拍卖法》,才让中国文物拍卖真正步入了法制化轨道。这时嘉德在“无法”可依的窘境中摸爬滚打了3年半之久。

《拍卖法》的制定要追溯到1988年,当时针对拍卖企业盲目发展而出现的一些问题,原商业部打算起草《拍卖暂行条例》,但种种原因,条例并没有问世。国内贸易部组建后,初具规模的拍卖市场对拍卖有关的法律制定有了更为迫切的需要,于是在1988年起草的条例基础上开始酝酿《拍卖法》。1996年的7月,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法律终于通过审议。而此时,文物艺术品拍卖试点企业全国仅有六家,嘉德即是这六家之一。其他众多拍卖企业只能徘徊在文物拍卖的大门外。

毋庸置疑,《拍卖法》的出台让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设立从此“有章可循”,也促使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与壮大。

在《拍卖法》实施之前,与文物有关的法律只有一部,即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显然,这部法受到计划经济的很大影响,对于民间收藏文物、文物流通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即便有也是只言片语、含混不清。20年后——2002年10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首次为民间收藏文物单辟章节,“文物拍卖”这个敏感的词也赫然出现在新修订的法律中。当时有一种共识:除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外,日渐红火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无形中也帮了大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法》的修订。

嘉德作为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其间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最显而易见的是,年年攀升的成交价让民间和海外一直藏而不露的精品、珍品浮出,一些国宝还弥补了国有文博机构的收藏;文物的高价成交反而推动了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地加入到文物保护队伍中……事实表明:拍卖是文物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企业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行业最初发展的十多年里,文物艺术品拍卖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具体操作规则也多是从国内外同行的经验中汲取而来,没有详实的可操作性规则。于是,拍卖这个服务行业也开始呼唤标准化的建设。

“拍卖怎么标准化?”当时不少企业对此很不解,有些企业一门心思投身于提高拍卖成交额,认为先把成交额搞上去,再回头说标准化吧。曾在经贸委、国家标准委工作过的张延华对此颇有体会。国内不少企业做得很好,但与国际同行相比,就能比出差距,而这差距主要集中在标准化上,尤其是服务业。“拍卖业的发展光靠一部法是不成的,应该成为服务业中率先施行标准化的行业。”张延华的提议得到了行业的认可。2003年,由嘉德牵头开始起草《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此时的嘉德刚好成立十年,十年的规范经营不仅让他们在业内外赢得了口碑,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标准到底应该怎么定?哪些应该入标准?大家谁也说不清。嘉德从自己入手,把自己的经验、管理规则,以及平日里遇到的问题等等,逐条梳理。从一个手势、一句言语开始规范……嘉德人深知,拍卖中每一个环节,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细节都关乎着行业的发展。历经七个春秋,拍卖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它不仅对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规范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也开启了中国拍卖行业步入标准化的时代。标准出台不久,就有媒体就这样评价道:《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是对《拍卖法》的有机补充,是今后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之后,无论是国家标准《拍卖企业的等级评估与等级划分》,还是《拍卖术语》、《拍卖师操作规范》等行业标准,都少不了中国嘉德的身影。“对标准化的制定与推动嘉德立了大功,绝对值得特书大书一笔。”在张延华看来,嘉德这个标准化的积极参与者,既是标准化的受益人,也是标准化的推手。

我们看到,十年前就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嘉德之于拍卖业的历史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们在拍卖活动中创造了许许多多艺术品拍卖的记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奠定了国内拍卖企业规范运作、科学发展、对接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为国内业界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范例。“一部法律法规的起草,少不了他们的建言献策;一部法律法规的出台,少不了他们的推动与规范。嘉德在法律法规建设中是拥有话语权的。”张延华对十年前的这个评价很是认可。
不可或缺的力量

众所周知,拍卖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但却是一个“上镜率”极高的热点行业,尤其是文物艺术品拍卖业。于是有人发难:这个行业竟“数钱”了,他们到底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又能给社会留点什么?

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徐志坚,对中国嘉德每次拍卖前举办的预展印象深刻。“预展布置得很专业、很到位,对民众来说,就是一次大型展览活动,起到了教育、宣传等社会作用,其影响力不可低估。”从1994年3月的嘉德首槌,至今嘉德春秋两季大拍已举办了38场,即为老百姓捧出了38个大型文物艺术品展览。要知道,此展览非彼展览。从数量上看,一次往往要展出两三千件,而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展览展品数量也不过两三百件;从种类上看,一次预展所涵盖的内容有书画、瓷陶铜玉、竹木牙角雕、油画、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钱币、珠宝、手表……五花八门,这让美术馆、博物馆恐怕望尘莫及,毕竟他们的一次展览只能集中在某一种类或三五个种类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场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预展也是对文博机构展览、活动的有机补充。

“文物拍卖业的发展尽管举步维艰,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为国家收回‘国宝’级文物作出了贡献,实际上已成为文物保护事业不可缺少的力量”。十多年前,已退休的张德勤在写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上,对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社会贡献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正如张德勤所说,20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让诸多“国宝”浮出,也让诸多文物珍品“回家”。史学家们早就发现,一个国家文物的流向是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散落在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中国百年屈辱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就对文物的回流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种种因素所限,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的30年间,收回的流失文物十分有限。不可否认的是,文物艺术品恢复拍卖以来,让中国文物艺术品渐渐有了“身价”,从而吸引了流失海外的文物开始回流。应该说,这20年,拍场上的文物回流也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02年4月23日,对于中国文物界、拍卖界来说非比寻常,一件珍贵文物——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将在嘉德付拍。宋徽宗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他既是昏庸无能的帝王,又是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家。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即便是一件普通的宋人书画都甚为难得,何况是这位“艺术帝王”的作品呢?拍卖那天,拍卖师高德明宣布:“宋徽宗《写生珍禽图》起拍价780万元。”话音刚落,拍场上的较量也随即而起,1000万、1200万、1300万、1500万元……拍卖大厅内云集了近千人观战,各路媒体长枪短炮,中央电视台还在现场做起了直播,这是前所未有的场面。“2300万元”拍卖师手起槌落,一个新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记录由此诞生了。

自从《写生珍禽图》这件从海外回归的珍品创记录之后,越来越多流失海外的重量级文物艺术品纷纷出现在国内拍坛。尽管让更多的中国文物回家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毕竟,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出现了。

在中国嘉德创造的诸多第一中,还有一个第一也让业内外人士至今都拍手称道。2009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之际,在嘉德春季拍卖中一批“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成了各路人士关注的焦点。其中也不乏国有文博机构。为了留住这批信札,国家文物局决定启用优先购买权,最终把嘉德拍场上以554.4万元高价成交的这批信札成功收购。不要小看了这次收购,它不仅让整个行业在优先购买权行使上有了典范,也是《文物保护法》对优先购买权有规定以来的首次成功运用。而此前,除了法律条款中那一句话外,至于实践中如何使用,需要怎样的手续、过程却没有更详细的条款和细则。嘉德无疑成了“优先购买权”的第一个尝试者。当时有媒体这样评论道:“这一次,优先购买权真正派上用场了。无疑,这是国家对于如何在相对公平的机制下收藏、保护重要文物的一次有益尝试”。

几页发黄的故纸,承载了90年前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里的一件藏品,成了新文化运动研究者的珍贵资料,也成了国家文物行政部门首次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见证者。它的价值已远远不止554.4万元!

有人认为,收藏是一种闲情逸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那道“甜点”。不过,即便是这种简单的把玩、赏鉴和认知,我们已看到:文物艺术品拍卖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是前所未有的;而文物在一代代藏家间的递藏,也正是对中国文化几千年文脉的最好传承。无疑,以中国嘉德为代表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正在担负着文化复兴与传承的重担,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多年后,当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串串天文数字已成常态时,但嘉德首槌所创造的1400多万元的成交额却很难让人淡忘,毕竟那一槌拉开了中国文物艺术品专业拍卖的大幕,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我的理想是:嘉德要成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百年老店!”这个嘉德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天却成了张德勤这位耄耋之年老人的心愿。张德勤的这个心愿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心愿,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文化传承中的确需要这样的百年老店。

2013年,北京东皇城根,寸土寸金的地段,与中国美术馆新馆遥相呼应的一处建筑工地,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不久的将来,一座地标式建筑将从这里拔地而起,她就是中国嘉德艺术中心。在很多人看来,这可不仅是座建筑那么简单,她铭刻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历程,承载了一群年轻人坚守的梦想。

毋庸置疑,嘉德20年不仅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20年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这20年的践行者。古人言:二十弱冠。我们应该为嘉德行“加冠之礼”,此举意味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也将步入成年。

这不正是20年前陈东升的愿望,那群年轻人的愿望吗?梦想成真!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