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张黄少强作品的局部图能够看到,他在传统笔墨上的功力。“他的特点是选取的题材都是过去没有人画的,比如这幅画画的是凿碑的工人。从笔墨上看,他把人物放大,人物造型方面受到西方影响,有透视有前、远景,但是调子很中国化。”陈志云说。
记者:展览中可以看到,建国之后人物画的风格变化非常明显,造型更加准确,画面趋向精细。我们该如何欣赏这个时期的人物画?
陈志云:新中国成立后,人物画的创作指导思想转变为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艺术上的创新也是围绕此展开。如何提升造型的准确性,如何再现宏大的革命历史和人民的新生活就成了这一代画家共同关注的命题。当时形成了几个创作中心。在京津地区,由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建立起以西洋素描、速写观念运用笔墨的教学体系,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在上海地区,漫画、连环画起步早,很多画家都是从漫画、连环画转向人物画创作,海派艺术在人物画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使这一区域的人物画形成了注重笔墨趣味、造型典雅、雅俗共赏的特点。西北地区的赵望云、黄胄等画家早年就以关注现实生活而著称,他们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黄土高原人民为题材,形成了粗犷有力、奔放热烈的人物画风。在岭南地区,岭南画派第二、三代画家成为人物画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秉承先驱们“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思想,在保留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合东、西洋绘画技法,创作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