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何多苓遇见周春芽 2013-05-28 15:20:16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叶三
无论是年龄还是艺术创作,在这个阶段,周春芽和何多苓都已进入了成熟期。他们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天天凑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虽然生活圈子仍然大幅度重叠,差异还是越来越明显。何多苓饭局多,酒局多,他喜欢和自己的学生们混在一起,而滴酒不沾的周春芽社会活动多,他有更多的正经事去干。

艺术家 周春芽

艺术家 周春芽

大哥与二哥

1989年1月,34岁的周春芽自德国返回中国。火车从北京开往成都时,一大批四川艺术家正在另一趟火车上,他们在秦岭附近交错而过。

周春芽到达成都,只剩下大他七岁的何多苓给他接风。他们在饭桌上吃着家乡菜的时候,张晓刚、叶永青等昔日的画友正在北京,热火朝天地准备着栗宪庭策划的中国现代艺术展。那一年,圆明园画家村正在形成,一些艺术家开始向西方的画廊老板卖画,更多的艺术家从西面八方涌入北京。周春芽说他不喜欢,“一个外国人来了,这么多艺术家前呼后拥,没个性。”三年的留学生活让他觉得孤独,那年周春芽决心在成都终老。在其他人对西方艺术趋之若鹜的时节,他转头扎进中国传统水墨画,一心研究八大山人和黄宾虹。

何多苓的想法比较简单。“当时我觉得我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已经定下来了,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如果年轻的话,肯定要去北京,我就没有这个必要了。”那年何多苓41岁。他跟周春芽住在成都的同一座楼房里,一个住六楼,一个住一楼,相识十几年的老朋友又聚在了一起。

与罗中立、张晓刚、叶永青等人一样,周春芽与何多苓都曾是四川美院的学生。1978年夏天,因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的到来,位于重庆黄桷坪的四川美术学 院恢复了活力。何多苓教同学唱《苏联骑兵进行曲》,罗中立在夜晚给一帮小孩讲鬼故事,张晓刚和叶永青则每天跟着周春芽画画。1982年,周春芽和何多苓毕业,他们一起去青海写生,在草原上流浪,几次合力抵挡狗群的袭击,然后一起想办法搭车回成都……后来他们先后被分配在四川画院。周春芽1982年7月给张晓刚的信中写道:“何多苓也进了画院……来之不易。他来后,我们将共同协作,团结一致,为发展艺术而出力。”

周春芽和何多苓在同一个画室待了很多年。1981年,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拿了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当时何多苓寂寂无名。几年后,当何多苓以《春风已经苏醒》震惊画坛时,周春芽却还没有走出伤痕主义,被罗中立的光芒掩盖着。这些完全不曾影响他们的友谊,“我觉得画画就是这一点好,让大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何多苓说。他们聊天只聊画。

实际上,周春芽与何多苓的性格完全不同。“何多苓是比较稳重的一个老大哥,”周春芽说,“我算是第二大。”O型血的周春芽性格开放,热心,喜欢搞活动,比较入世;何多苓则消极悲观,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人多的场合。周春芽一贯认为艺术家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尽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这个社会。“他有一种领导人的能力,”何多苓说,“我就没有这个兴趣,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怕麻烦。我宁可自己躲起来画画。我们这一点差别很大。”他们经常坐在一起讨论这些,但从没有试图相互影响。“这是成都人的特点,求同存异,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苛求,甚至很少有争论,这跟外地人不一样。”何多苓认为,就是四川的温婉和舒适把他和周春芽留在了成都。

1994年,周春芽看上了玉林小区的沙子堰。虽然四周全是菜地,但也有几套为数不多的大板房,屋子是开间,没有隔断,45平米正适合画家。他向经纪人林明哲预支了三十多万元,买下一套作为工作室。何多苓跟着他也买下一间,俩人继续做邻居。随后是张晓刚,接着又来了十几个年轻艺术家。沙子堰可能是成都第一个艺术家群居地。那是一段辉煌的时期,他们上午作画,下午便到附近的小酒馆喝茶聊天。周春芽开始创作《绿狗》系列。1996年,中国美术馆搞了一次四川油画大展,由四川美协主办。周春芽几乎把四川所有的当代艺术家都找到了。那时,根据自己的理念,周春芽算是成功地进入了“体制内”,他被许多四川艺术家视为“大哥”。“虽然我是体制内的人,但他们知道我在想什么。”他说,“他们信任我。”而何多苓只是埋头画自己的画,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外面。

艺术家 何多苓

艺术家 何多苓

入驻蓝顶

中国艺术市场的井喷从本世纪初开始。周春芽和何多苓的画,与大多数成名艺术家一起,先后在国外卖出了大价钱。从2005年开始,去北京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庭》卖出了天价后,张晓刚最先把工作室搬到了北京,他带动了一批艺术家,学生也去了很多。那一年周春芽开始创作《桃花》系列,他说“北京我想去玩,但没有想到在北京画画,因为我选择的艺术观点比较偏向于江南”。周春芽的《桃花》取材于上海近郊的风景。虽然常往外跑,成都仍是他的常居地。何多苓则是根本没有想过要离开成都,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画风越发空灵细腻,写生时他就画成都的腊梅。

蓝顶又是周春芽发现的。那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集到沙子堰,房子不够出租。周春芽想寻找一个类似北京宋庄的地方,一个更大的艺术区。武侯区簇桥乡有处千余平米的废弃厂房,他觉得不错。首先入驻的是周春芽、郭伟、赵能智和杨冕(何多苓又是跟过来的)。“蓝顶”取自厂房的蓝色铁皮屋顶。周春芽说,名字无所谓,关键是要大伙把这里做起来。短短几年,这里就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艺术家。2009年,周春芽和朋友们把工作室搬到三圣乡,竖起了新蓝顶当代艺术基地的牌子。以前的老蓝顶因为污染,已逐渐消失。

新蓝顶是个更加庞大的区域。最外围的一圈是公寓楼,住着那些刚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艺术家,房租很便宜。往里,是一座座小型的二层砖楼,虽然空间不大,却有独立的工作室。再往里,则是整齐的别墅群,有院子和宽敞明亮的工作室。而在整个社区的最核心处,是那些最初迁至此地的艺术家的房子,也是那里最漂亮的院落。周春芽和何多苓又成了邻居。

周春芽说,新蓝顶的艺术家是梯形的。那就像按照某种权力进行的排位,而这权力是艺术市场的结果。最初入驻的十四个艺术家,只可能是当时名声最盛,而且经济实力充足的人。唯一的例外,也许是张晓刚。他当初没赶上第一批,如今只能在不远处的别墅群买下一栋。但他把自己的别墅染成了黄色,在夜幕下仍是最显眼。

在成都的蓝顶艺术区,周春芽的工作室也许是最乱的一个。它有半个篮球场大,却堆满了杂物。大型木箱子、木板,纸盒、颜料和布料,全都挤在房中央,像个仓库。有个角落摆着他喜欢的军事模型,其中一个坦克还入了他的画。有面墙挂着他年轻时的历史,是些素描和照片。屋子里还立着一个狗雕塑,像是从他《绿狗》系列里蹦出来的。一条名叫“哈兔”的真实的罗威那母犬常常温柔地在客人中间走来走去。周春芽在这里接待媒体、学生、朋友、政府官员和形形色色来找他的人,也在这里一边骂着“狗日的”——这是他的口头禅——一边赶画那些他已经订出去了的画。

有那么一些时刻,周春芽突然流露出对目前所有这些事情的厌倦感。他说,做了那么多事,可能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些都留不下来啊。一个艺术家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作品本身。他叹道,“不过,现在想退也退不出来了。”

【相关阅读】

第二届九城联展首站成都开幕:何多苓周春芽受追捧

周春芽、何多苓互赞对方绘画个性突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